名医心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 病案介绍

患者,女,62岁。2012年1月23日诊。有胃炎病史二十余年,经常于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就治。1月前复查胃镜及其活检病理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刻见:中脘胀闷,偶有隐痛,空腹时甚,得食能缓,面色不华,大便时溏,腰际酸软,舌质暗红,中有裂纹,苔薄微腻,脉弦细带数。体型丰腴,平素情绪低落,动辄太息。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中医诊断:胃脘痛、痞证。证型:脾虚肝郁,气虚气滞,蕴热夹湿,阴络失和。治法:调补肝脾,益气养阴,疏畅气机,清热和络,辛香合以甘平。方选参苓白术散、丹栀逍遥散化裁出入,处方:人参另煎300g,太子参300g,阿胶300g,枸杞300g,山药300g,生地黄180g,熟地黄180g,白术180g,茯苓180g,白芍药150g,当归150g,姜半夏120g,白扁豆120g,莪术120g,桃仁120g,杏仁120g,连翘120g,蒲公英120g,藤梨根120g,木香100g,藿香100g,佛手100g,旋覆花60g,失笑散60g,陈皮60g,丹皮60g,砂仁30g,蔻仁30g,柴胡90g,浙贝母90g,煅瓦楞子300g,鸡内金120g,生麦芽120g,大枣500g,饴糖250g。制成软膏方,每服1大汤匙(约30mL),温开水调匀,晨起早餐前、晚餐后半小时各服1次。如遇外感等症,则随诊。

按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中医胃脘痛、痞证之临床特征相类似,是一种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的病证,病因多为七情思、怒之伤,六淫寒、热、湿之感,正虚加痰饮、瘀血、络滞等病理性改变,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常为肝脾同病。治疗以准确辨证为基础,扶正祛邪为则的综合施治。其中膏方的应用,具有以调补、平衡为主及其用药时间、时长的特殊性,故处方与汤剂的应用治则相同、治法有别;同用方药,多为“大方”。本例以调补肝脾、益气养阴、疏畅气机、清热和络之参苓白术散和丹栀逍遥散、失笑散为主,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状态和胃的功能以促进炎症的吸收、萎缩腺体的恢复、肠化和异型增生的消退。在具体用药中,任老根据《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胃腺体萎缩乃为形体亏乏、功能不足。采用肝脾(胃)同治、扶正祛邪的方法,运用参苓白术散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其中改党参为太子参,协助人参以增强其益气补阴之功;中州不足,升降无权,当治肝以利气机。柴胡、生麦芽之升合郁金、佛手之降,使补中有通,升中有降,脾阳升,胃气降,虚实更替,气机自活;叶天士谓“初病结气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病久不忘治络[3]。任老根据临床用药经验配伍使用旋覆花、莪术、桃仁等药加强通络和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此外,先生吸取现代医学经验,认为加浙贝母、煅瓦楞子,可加强抑制胃酸的作用;加连翘、蒲公英、藤梨根等药以加强清热解毒功效,达到消除肠化、异型增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嗣.中医内服膏方之历史源流[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4):118-118.

[2]史红霞,屠亚军.膏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3):33-33.

[3]陈超.吴门医派络病学说在现代慢性肝病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0,52(8):76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