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基于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的过程,如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
(3)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的定义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独特的心理面貌。
(2)个性心理差异的表现
①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二、认知过程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无意状态向有意状态过渡,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提高。这一基本特点可以从小学生的感知觉过程、注意过程、记忆过程、思维过程、想象过程和言语过程中具体地表现出来。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起点。感知觉是儿童心理发展最早也是速度最快的方面。
(1)感觉的种类
一般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①外部感觉主要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②内部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2)相关概念
①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a.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人的感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感受性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生活条件与实践活动。
b.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②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a.绝对感受性是指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b.绝对感觉阈限是指那种能刚刚感受到的最小刺激量,它是绝对感受性的客观指标。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越小。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
③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a.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称最小可觉差。
b.差别感受性是指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成反比。
(3)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
①感觉适应
a.感觉适应的定义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感觉中。但是,在各种感觉中的表现和速度是不同的。
b.视觉适应的分类
第一,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第二,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c.嗅觉的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嗅觉的适应。
②感觉对比
a.定义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b.分类
第一,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例如,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红色的背景上,小方块看起来就显得带有些红色;把相同的小方块放在绿色的背景上,小方块就显得带有些绿色。
第二,继时对比,是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最明显的对比是“月明星稀”。
③感觉后效
感觉后效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即感觉后像。例如,刚停电时,你的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形状。
④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例如: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聋哑人能“以目代耳”等。
⑤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紫色给人以高贵、蓝色给人以安静、黑色给人以沉重的感觉等。
2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知觉的种类
①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等。
②时间知觉是指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③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等。
(2)知觉的基本特性
①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其中被清晰知觉到的叫对象,其余的叫背景。
【真题链接】
【例2.1 单项选择题】周老师在教生字的时候,把容易写错的笔画,用彩笔标出来,这是利用( )。[2017年下半年真题]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答案】B
【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周老师在教生字词的时候把容易写错的笔画用彩色笔标出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
②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加工过程。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a.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b.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
③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时,并不是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知觉的整体性既有助于人的知觉能力与速度的提高,也可能妨碍和干扰对部分与细节特征的反映。
④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其主要表现在亮度、大小、形状等方面。例如,无论是清晨、中午、傍晚,都会把中国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
3注意
(1)注意的概念和特点
①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是人们清晰地认识事物和做出准确反应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交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②注意的特点
注意具有指向性与集中性。
(2)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注意可以分为:
①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人和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
②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它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控制,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注意。
③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有意后注意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4记忆
(1)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记忆的分类
记忆一般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另外,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包括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5思维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人们常说的“思考”“反省”等都是思维活动的方式。
(2)思维的特征
①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举止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②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和定律、法则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是思维概括的结果。
6问题解决
(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是指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感到疑难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①发现问题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能否发现问题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有关。
②理解问题(明确问题)
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抓住问题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③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④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如果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问题解决起来就很困难。
②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用过去证明的已经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时,定势不利于问题解决。
③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的状态时,才最容易产生原型启发。
④已有知识经验
经验水平或实践知识影响问题解决。有经验的专家在本专业领域内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但在其他领域并不一定特别聪明,有时还显得笨拙。这说明实践知识对高效地解决问题的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7想象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分类
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理想、幻想和空想;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3)想象的作用
①想象是智力活动的向导。
②想象是个人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③想象能够使学习活动具有创造性。
三、情绪情感过程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和对象,能引起各种积极的态度,给人产生满意、愉快的情绪体验;否则会引起各种消极的态度,给人产生痛苦、难过的情绪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情绪的分类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
①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它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暴跳如雷、浑身战栗、手舞足蹈等。
②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对所有事物有着相同的态度体验。
③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遇到突然出现的事件或意外发生危险时,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紧急情况,就得果断地采取决定,迅速地做出反应。
(2)情感的分类
情感是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而产生的稳定的心理体验。情感主要分为三类:
①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它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工作、事业、学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自尊心等。道德感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
②美感
美感是人们使用一定的审美标准去评判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能使人产生愉悦的体验,增加人的生活情趣,帮助人们以美丑的评价去赞扬美好的事物与心灵,鞭挞丑陋与粗野的行为,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③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例如,人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发现问题的惊奇感、问题解决的喜悦感、问题不解的苦闷感等。理智感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真题链接】
【例2.2 单项选择题】小英帮助生病在家的小梅辅导功课后感到很快乐,这种情感属于( )。[2018年下半年真题]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幸福感
【答案】A
【解析】道德感是一种高级情感,包括同情、反感、眷恋、疏远、尊敬、轻视、感激、喜悦、憎恨、背信弃义等情感,还包括友谊感、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它和道德信念、道德判断密切相关。因而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阶级性。题目中所体现的是小英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属于道德感。因此答案选A。
四、意志过程
1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基本特征
(1)意志具有目的性。
(2)意志具有调节性。
(3)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行为。
(4)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