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经济增长新动力选择(2016)(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供给侧改革: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新动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经济新形势、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新走向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我国经济既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挑战,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这一系列新矛盾、新挑战的根本出路。供给侧改革,在实践上就是从供给方面着眼,从生产端入手,通过改革创新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计民生的基本保障,是国家战略的主要执行者,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体制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滞后、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的积累负有较大责任。所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有企业必须发挥带头作用,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和先行者。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56号),习近平总书记也连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性意见,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开启了国有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坚决实施去产能战略

推动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去产能。前一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国有资本集中投向基础性领域和重化工行业,这当然是必要的,也符合国有企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但也导致了过于集中的弊端,从而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困难。二是仍有大量国有资本散布于并不重要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不仅没有有序退出,反而趁势大量进入了这类行业和领域。而当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大量布局于基础性、资源性及重化工行业的国有企业必然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利润大幅下滑,亏损面持续扩大,经营陷入严重的危机。然而,大量存在于普通的竞争性行业中的低效率、低产出的国有“僵尸企业”,仍然可以依靠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勉强生存。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制定并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方案,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还要通过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加快消除“僵尸企业”。这就要求真正从体制机制上对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结构“动手术”,坚决解决产能过剩、积压严重、库存膨胀、结构失衡等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同时,还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使处于劣势的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快速、平稳、有序地退出,形成资本能进能出、企业能生能死的自我动态调整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国有“僵尸企业”存在的根源。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坚决采取措施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加快“出清”。

(二)从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

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提高国有资本的集中度和配置效率为核心,所以,在不同行业和领域对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功能要准确定位。国有企业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方面是“企业”属性,决定其作为一般经济主体,必须按照企业规则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是“国有”属性,决定其超越一般企业的范畴,实质上是政府职能的某种延伸,必须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不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有必要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有企业两方面的属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国有经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国有企业必须首先履行“国有”方面的职能。如果国有企业过多地将资源投向一般的竞争性领域,那么不仅会削弱“国有”方面的属性,而且会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整体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近些年来,国有企业在利益驱使下,大举进入普通的竞争性领域,尽管获得了暂时的效益,但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后,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困境。例如,煤炭和钢铁两大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大面积亏损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国有企业在行业中所占比重过大。其他如有色金属、船舶、工程机械、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的产能过剩,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国有企业的投资失控、效率不高、投资成本巨大所致。所以,不论从整个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角度上讲,还是从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和自身发展上讲,国有企业都必须加速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并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在这里,“退出”是第一位的,只有“退”才有“进”,只有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才能向关键、重点、前瞻性战略性领域集中,才能真正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才能真正地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有企业应从建筑、金融、交通、房地产、汽车、商贸、烟草、传媒等领域退出,并且应该退足退够,从而有效消除过剩产能,消除“僵尸企业”,实现国有企业结构的优化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国有企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和效益低下,既是国家投资决策方面的缺陷所致,又是国有企业自身体制矛盾所致。所以,要从国有企业体制方面进行彻底改革,实现瘦身健体,提质增效。要实现国有企业瘦身健体就必须加快解决历史遗留和企业办社会问题。这需要完善相关政策,建立政府和国有企业合理分担成本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分离移交、重组改制、关闭撤销等方式,剥离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和所办医院、学校、社区等公共服务机构,对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施社会化管理,为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国有企业提质增效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进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这里的关键是加快国有企业内部决策、经营机制的改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活力,使之更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已经历过市场经济改革的大风大浪,对处理好企业发展、员工利益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关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把握能力、掌控能力日臻成熟,必然能够应对这次改革和调整所带来的冲击。

(四)消除各种负面因素,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有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最大的困难所在。近些年来,国有企业盲目投资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严重地影响了企业效率和国民经济效益。由于体制和机制原因,国有企业的投资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计成本、不讲代价的。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船舶、工程机械、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这些年来普遍存在国有企业的投资失控、效率低下、投资成本巨大等问题。这就导致国有企业的投资成本远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投资回报率等则远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所以,只要把国有企业供给造成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好,把“僵尸企业”问题解决好,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功了一大半。在研究供给侧改革问题时,一定要将国有企业作为重点的重点,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确保不给供给侧改革拖后腿。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动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的活力。这就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为迫切和最为关键的是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在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