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同行  清华学子感悟《艺术的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当中国艺术遇上《艺术的故事》

社科学院
贺斯泉

今天我想说一说我在看完《艺术的故事》的一个遗憾。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寻找和中国有关的艺术作品是我本能的反应。可是翻来覆去,读完全书,却有且仅有第七章,与日本和伊斯兰世界的艺术共同挤在第15页中,短短篇幅就囊括了“从公元2到13世纪”的全部中国艺术。

虽然贡布里希告诉我们,本书主要讲西方艺术发展,东方艺术仅仅是举例对比。可我仍然不太服气,中国从来不缺少令人啧啧称奇赞叹不绝的艺术品。就算仅仅是作为一个参照,留给中国艺术的篇幅也还是少得可怜,以至于我只能在7幅图的空间里感受一千年的艺术。难道是中国的艺术作品很少吗?难道是中国的艺术作品审美价值很低吗?难道是我们的书法国画篆刻皇家宫殿江南园林,不能体现艺术的多彩和辉煌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反复地翻看那几页,直到给了自己一个勉强满意的答案。审视我们自己的艺术作品,我突然觉得,千百年的中国艺术品似乎长着同样的模样。一千年之前我们的古人在用毛笔画山水,一千年之后的我们还是在用毛笔画山水。汉唐的宫殿是飞檐斗拱的梁柱式木制建筑,明清的宫殿还是飞檐斗拱的梁柱式木制建筑。也难怪贡老先生只用15页就可以勾画出一个鲜明的东方艺术参照组了。

我的书法老师总是和我说:“书法书法,重在一个‘法’字。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古人怎么写自有他的道理,你照着他临摹就是了。”于是我们看到,历代书法家都将“古意”作为创作的最高标准。甚至直到明清,碑学和帖学家们仍然在追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作品的脚步。中国的艺术一直在朝着追溯过去的方向努力。

地球的另一端,西方的艺术家们则走在另一条道路上。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千年的时间里,他们的脚步在永无止境地前进。中世纪时期的艺术家们一旦画天使、画耶稣,就一定要在他们的脑袋上加上一圈光环,严格地按照原则绘画,文艺复兴时期则盛行表现自然表现个性的创作思想;从哥特式建筑的冷峻震撼到包豪斯建筑的功能主义,不同的时期涌现出不同的流派、技法和思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当中国人仍在师法古人的时候,西方的艺术家创造出了一个天翻地覆的世界。和中国相反,他们的步伐一直在追随着前所未有的新颖。

这样两种思想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两种文化对于艺术的不同诠释。但既然现在我们已经走出国门,仅仅学会欣赏一种艺术就远远不够了。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世界的碰撞,汉唐的艺术不断蜕变成长。通过海上贸易与西欧和伊斯兰世界的碰撞,明清的艺术焕发着新的生机。然而,抱着“天朝上国”观的我们仅仅将外来的文化视作游戏,从未予以正视。于是我们封闭了,落后了。到了今天,当我们面向的是世界,是未来,就更应该主动追求文化与艺术的碰撞。

邱勇校长告诉我们要学会欣赏艺术和自然之美,那么这不仅是王羲之的美,也应该是莫奈的美;不仅是故宫的美,也应该是巴黎圣母院的美。艺术家徐冰按照字母组成单词的方法将汉字的偏旁部首毫无规则地重新组合,用几千个像是字又不是字的符号写成一部包括他自己在内谁也看不懂的“天书”,却打破了人们对于汉字的惯性思维,用一部“无意义”的书传达着他对于汉字文化的理解。我们又何尝不能像他一样,摆脱艺术的惯性思维,从古人留下的树荫中走出来,添一点世界文化的佐料,点一把大胆创新的火呢?

我期待着有一天,当中国的艺术家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时候,中国的艺术会在世界上占据更为瞩目的位置。到那时,如果《艺术的故事》有续集,我们将看到作者给21世纪的中国艺术家们留出两个章节、三个章节甚至更多。我们也将真正践行校训中的四句话:“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作者简介

贺斯泉,毕业于北京市十一学校,曾获十一学校校长奖学金、方圆奖学金。2017年考入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大类社会科学学院,获2017年清华大学新生演讲比赛冠军。

母校寄语

“十一”是理想主义者的天堂。清华是实干家的乐园。是“十一”教会我铭记对自由与独立的不懈追求,是清华真正让我理解校训中“做一个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社会栋梁”的深切含义。愿“十一”学子都能肩负起学校对诸位的期待,努力前行。尽心力,成败休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