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市场体系运维能力
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优势,确保区域市场体系正常运行十分关键。维护市场体系的运转涉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政府治理角度看,区域市场体系运行维护应重点考虑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产业和企业培养、公平竞争环境构建与维护、产权和收益保障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 市场要素自由流动能力
(一)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层次性
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对于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而言,市场要素基本上就是生产要素,是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的各种资源的统称,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自由流动是指这些要素在使用、管理、交易等方面的规则是一样的,没有因空间变化而出现新的约束和障碍。要素自由流动不等于各地要素使用成本、要素质量、要素丰富程度等特征是空间均匀的。受经济社会规律的影响,这些要素在空间上会表现出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人为设置的,而是市场规律的自然流露和表现。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顺利发挥,并由此形成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减少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非市场因素导致的资源浪费。
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空间层次性。阻止或影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地方保护。地方保护具有行政区域特征,行政管理体系层次性决定了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空间层次性,即存在国家层次、省级行政区层次、地市级行政区层次、县级行政区层次、乡镇级行政区层次。解决某一层次的市场要素自由流动障碍,需要上一级行政机构或者若干个同级行政区域构建联合体系来共同完成。要打破省级行政区之间的市场要素流动壁垒问题需要中央政府来协调,或者相邻的几个省级行政区组成联合体来实施,如长江经济带规划所涉及的12个省级行政区要素自由流动就是要按照长江经济带的内在逻辑清除影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打破省级行政区内地市级行政区之间的市场要素流动壁垒,需要相关的省级行政区政府来协调,由此逐次递推,可以打破各空间层次区域的市场要素流动壁垒。
(二)区域市场要素自由流动顶层设计
做好区域一体化市场的顶层设计。根据区域内现有市场发育程度差距巨大、地方割裂严重、市场要素流动障碍多等特点,加强一体化市场的顶层设计。一方面,通过统一规划与管理,消除区域内行政壁垒与贸易壁垒,探索区域内各地区的跨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打造区域交通网络框架,依托区域内的城市群、城市带与城镇现代交通网络载体,建立并完善点面结合、多层次、网络型的区域物流体系,为实现要素与商品跨区域流动提供保障。
保障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思路。就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而言,主要工作对象或核心任务是实现区域内部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区域外部与本区域之间市场要素自由流动需要更高层面的政府机构来解决,不作为区域市场要素自由流动讨论的重点。在区域内实现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从总体思路上要坚持统一市场体系和消除壁垒两个方面。第一是构建区域统一的市场体系。构建区域统一的市场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力量的作用,政府通过规划和政策措施引导市场的一体化发展。第二是消除影响要素集聚和流动的各种障碍。地方利益和局部利益保护是影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根本原因,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必须消除影响要素自由集聚和流动的各种障碍。
(三)做好重点市场要素的市场建设
探索推进土地制度一体化改革。支持区域内各城市以各类国家或地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引领,加快区域性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有序推进城市群内和区域不动产统一登记。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研究完善区域内低效和闲置土地退出机制。
推进资本市场一体化。依托区域内及周边地区的国家级新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自贸区等平台,建设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完善金融要素交易市场体系,吸引资产、商品、权益等要素交易。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建立一体化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完善区域金融服务网络,实现存取款等金融服务同城化。适当扩大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发行规模。
推动技术市场一体化。支持有关园区复制转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先行先试政策。建设各层次、面向区域的科技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整合、信息开发共享互动、技术成果交易及科技金融服务无缝对接。鼓励区域内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大型企业集团,共建科研成果研发、孵化和转化基地。发展跨地区的知识产权交易中介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鼓励联合培育技术联盟、孵化器等创新组织。清理和消除城市间因技术标准不统一形成的各种内部障碍。
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区域内各地劳动力自由流动。推行居住证制度,在区内重点城市采用积分制推进外来人口落户,其他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加快探索区域内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鼓励一批农民带着集体资产股份成为新型市民。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联合推进集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区域内跨地区人才制度衔接,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联合共建人力资源开发基地。制定区域跨地区联合开展劳动保障监察、调解仲裁等劳动者权益保护行为的具体办法。
二 产业和企业培养能力
(一)产业和企业生存逻辑
产业形成和衰败的规律性。区域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性,尽管一些偶然因素会加速某些产业的出现和衰败,但产业的存在周期主要与生产力水平有关。人类经济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新产业的兴起和旧产业的衰败,所谓朝阳产业或夕阳产业是对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一种形象说法。当然,在科学技术革命的相对稳定期,依然会有新产业的形成和旧产业的衰亡。在区域市场体系运行维护中要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自身规律,但受惰性思维方式的影响,现实中一些区域总会采取措施延长某些产业的存在时间,各地大量的僵尸企业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在人为干预产业生命周期过程中,大量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被浪费,这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克服这些问题是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成长的条件。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或其他性质的企业,其生存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企业成长受市场力量、政府力量、时空适宜性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市场力量是影响某些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如市场上的汽车消费需求决定了汽车制造企业生存的必然性;某种产品的市场已经饱和,再建设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将很难有收益。虽然市场策略有很多、很残酷,但市场优胜劣汰规律是基本靠谱的。政府力量在企业建立和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特别是强势政府环境下,区域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等手段让一些企业生存和发展,对于涉及国计民生及公共服务保障的企业,这样做十分必要;但对于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再这么做就破坏了市场公平原则,最终付出代价的是区域财政,背后的利益受损者是全体人民。此外,政府会通过各种补贴、优惠等方式给其认为需要的产业和重点企业带来非市场竞争就可以获得的发展优势。时空适宜性是个复杂的问题,任何产品都有存在的时空特征,寻呼机出现、流行、消亡的时空地图是十分清晰的,生产寻呼机的企业超越这个时空特征将没有生产的基础。任何产品的市场形成和繁荣都有时空规律性,过早或过晚涉入都有生存风险。任何企业的成长都离不开这三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或者说只有充分利用这三方面优势,企业的发展壮大才会更容易、获取整体竞争优势的可能性才会更大。至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营销等事务水平高低、能力大小则是企业存在的内在环境,通过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实现整体提升。
(二)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独木难成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模化的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是区域产业布局的优先策略,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新区、高新技术区、工业区、生态区、自贸区等都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和政策载体。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第一是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利用城市等区域的市场要素集聚优势,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区域产业聚集发展。第二是针对区域内产业合作不足、产业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产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进一步健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统筹考虑区域内各地之间的产业错位发展、经济深度融合,协调好区域各地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各地区互补、互动、互利的合力,构建区域政策协调、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带。
(三)重点企业培养能力
重点企业的价值。每个区域都希望有几家在全球、全国、大区域有影响力的重点企业,这就是为什么各地都在想办法增加上市企业数量的原因。重点企业不但给地方政府带来更多税收、更多就业,更为重要的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势”的正向推动作用,时下说法就是“正能量满满”。一个区域有很多家上市企业,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成就斐然、经济发展的环境比较优越、社会环境有利于企业发展、政府支持企业发展、企业与政府关系良好、区域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重点企业本身就是区域经济社会的亮丽名片。茅台集团市值规模(2017年8月份)差不多是贵州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其给贵州省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文化效益都不可低估。
重点企业的形成。区域重点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混合型三类。政府主导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以及部分政府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政府主导的企业除了经济目标外,更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考虑;政府主导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有关,经济落后地区、财政吃紧地区很难支持政府主导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壮大,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有更多能力支持政府主导企业的发展。市场主导企业主要靠市场力量发展起来,在这类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提供公平竞争的发展机会、适宜适度的政策支持;市场主导型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会遇到瓶颈期,如果地方政府在企业发展瓶颈期能给予适当的帮助,将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但如何帮助、帮助多少需要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混合型企业的形成过程可能很复杂,成功的经验也不一定有示范和推广价值,但在各地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混合型企业的成功案例;现阶段各地开展的混改从某种程度和意义上讲也是混合型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探索和模式。
重点企业培养思路。区域重点企业培养可能有许多具体的做法,但有两条基本思路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即培育适宜产业的企业和培育品牌或知名企业。培育适宜产业的企业就是根据区域综合特点,从最容易形成、最容易发展壮大的产业入手,支持一系列相关企业,这样的企业具有植根性、水土适宜性等特点,比较容易培育壮大。培育知名品牌或知名企业就是从区域现有品牌和企业中培育几个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或者企业,充分发挥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能力。对于重点企业培育的具体方法,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线路图,其中的优秀、合理部分值得其他区域借鉴。
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对重点企业建设的作用。技术标准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也是保障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基础。同时,标准本身也是重要的产品,并且是基础产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需要构建体系化、规范化的技术标准体系。第一是建立成体系的环保和准入标准,建立满足区域发展需要的行业标准体系、空间准入体系和公平一致的环保标准。第二是构建区域产业行业和领域标准,如产品生产认证体系、标准体系,产品储运标准体系,产品追踪标准体系,等等。第三是加快重点领域标准制定,尽快制定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建立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指标;完善农业和林业生产的节能减排相关规范和标准体系。第四是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完善落实绿色产品研发生产、运输配送、购买使用的财税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等政策。第五是加大技术标准监督执行力度,强化现有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扩大社会公众在产品质量监督中的作用,避免市场中“劣币驱良币”现象的发生。这些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区域重点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公平竞争环境构建与维护能力
(一)公平竞争环境对市场体系的价值
公平竞争环境对市场体系的构建和维护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不公平事件的实质不单是涉事企业、行业得到了不合理的好处、形成不合理的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破坏公平竞争环境而导致更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靠不公平竞争获得优势的企业或行业往往通过不当获取的优势对其他企业、行业进行打压,因为其经营心态由于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而变得不再正常,不会再按照公平市场规则来行事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就会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出现,最终导致公平竞争环境的崩溃。
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培育。区域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建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构建系统工程的框架或主干,找到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因素和作用机制。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因素主要包括:天然垄断、政府垄断、行业垄断、不合理补贴、暗箱操作、失信,以及行贿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每一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或公开、或隐蔽的原因;每一个腐败官员的背后都有一些受益者,同时伴随着更多的受害者;每一个垄断行业背后都有一个或明或暗的利益传送链,也同时伴随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甚至是国有资产流失,以及更多的、形式多样的市场公平竞争伤害。工程项目或其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每一次形式化的公开招标背后,都有不正当竞争的影子,都是对市场公平竞争的一次嘲讽。培育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核心就是对这种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因素和现象进行清理,当然彻底消灭这些因素或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走对方向、迈开步子,总比原地踏步要好。
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维持。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是件困难的事情,维护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则是持续的难题。没有不好的人,只有不适宜的制度,维持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第一是构建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的核心是简化程序、公开透明,显然程序越是简化,在程序中存在猫腻的机会也就越少。理论上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听起来很美妙,但每一个环节中都可能会出现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问题,甚至是违法乱纪的事情。一些基层政府推出的一个章管理模式若能顺利运行,可谓简化程序的典范。第二是无差别化执法,对于违反市场公平竞争的企业或组织机构采取无差别化的处罚和惩罚措施,店大欺客、不正当竞争多是选择性执法、差别化执法的结果。第三是市场公平竞争关怀,客观地说没有人愿意主动做坏人,没有人愿意主动违法乱纪,如果一个企业靠正当的市场竞争就能获得项目,可能不会花大力气去行贿。对好企业的关怀,就是对坏企业的打击,起码是精神上的打击,慢慢地风清气正的公平竞争环境就会持续,最终受益的是区域全体居民。
区域经济社会治理能力研究
(二)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与维护的思路
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清理废除区域内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健全竞争政策,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健全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严格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的强制性标准,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行为规则和监管办法。健全社会化监管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强化互联网交易监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
清理各种有碍公平的优惠政策。区域内各地为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常人为“制定”大量阻碍物资、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流动的市场“优惠”政策,形成要素市场的分割,影响生产要素跨行政区的自由流动,影响产业向优势地区转移、商品向需求地区流通;对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产生不良影响,对统一市场的形成带来很大阻碍,不利于区域经济总体发展。应清理和修订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法规和政策,废除所有区域性市场壁垒,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和技术标准,建立区域间市场准入和质量互认制度,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
(三)构建公平竞争环境的长效机制
构建区域跨地区的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跨市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成本分担机制。推动区域或区域城市群内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行公共交通智能“一卡通”、高速公路收费“一卡通”。创建统一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政策一体化。探索建设项目税收分配办法,研究在企业注册地和投资地之间合理分配地方税。
强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法制化建设。敢于重拳打击破坏公平竞争的事情,据报道,《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于2017年2月1日开始实施,其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抓手和突破口,对典型案件和相关责任人进行公开曝光,[7]对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机构进行问责,这种敢于把执法者、决策者纳入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法制体系中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也抓到了影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构建和维持的“牛鼻子”,因为小区域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破坏者往往是这些市场组织者。
四 产权和收益保护能力
(一)产权和收益保护对市场体系的重要性
产权和收益保护对于激发和保持市场活力具有极端重要性,如果失去产权和收益保护,市场体系将不复存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未来的共产主义时代不需要产权保护。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是生产体系的一个要素,不存在个人的人,自然也就不存在个人产权保护,收益归集体,自然就不存在面向个人的收益保护问题,反正都是公家的。在理想的共产主义时代,由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产权和收益保护已经没有意义。在漫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权和收益保护对于市场体系的维持不可或缺。
产权和收益形成了企业或个人生产创造的预期。个人或企业生产创造的直接原因是收益,收益可以是当下的收入,也可能是未来持续的收益。有了产权和收益保护,个人或企业就会形成对未来确定收益的预期,其生产、创造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并通过劳动把生产创造预期转变为实际的生产创造活动,这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和持续动力所在。离开千万人的生产创造,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难以为继。
产权和收益保护是提高效率的保障。从资源利用和生产效率看,效率最高的行为是用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即使经过几十年公有制、计划经济的磨合,适度的私有化还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创造的热情,使生产效率空前提高。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权和收益保护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形势越来越迫切、难度也越来越大,但没有与时俱进的产业和收益保护,全社会的效率将大大降低。
产权和收益保护是鼓励人人创造的基础。从经济社会管理角度来看,产权和收益保护对于构建全社会人人参与的创业、创新环境十分重要。虽然整体上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但从社会心理角度看,每一个创业者都是奔着成功去的,是奔着产权和收益去的,科学的产权和收益保护会鼓励更多的人进入创业的行列中。相对于创业的低成功率,创新则可以在经济链条各环节上予以实现;产权和收益保护对于创新环境的构建意义更大,相对于创业的高社会综合成本,在现有工作岗位和环境下的创新社会综合成本要低得多,从市场体系维护和完善角度看,创新的作用更值得期待。
产权和收益保护是创造成果合理分配的手段。“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讲的是封建社会经济分配的一种形象化场景,劳动者的下场悲惨和凄凉。然而,现实社会中因分配不合理导致的这种现象也没有绝迹,为保护成果创造者的合理收益,加强产权和收益保护是最基础的工作。一些人将财产转移到国外,其中的具体原因可能有多种,与国内产权和收益保护制度的可靠性、执行的彻底性和持久性等也不无关系。因此,产权和收益保护涉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基本制度优越与否问题,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构建产权和收益的保护网
法律层面的产权和收益保护网。法律法规具有的强制性特征,可以把产权和收益保护纳入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之中。客观地说,各地在产权和收益保护法制化方面在国家架构下做了一些尝试,但保护力度和持久度仍待考验。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个人或企业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但其从国家法律到老百姓心里还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各种判罚案例会对老百姓心目中法律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够严格按照法律要求,保护当事人的权力和财产,法律的实际作用会强化;如果通过种种例外或借口降低法律的约束力,那法律的作用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对待法律问题,每个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无论如何,建立产权和收益的法律法规保障,是产权和收益保护网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
制度层面的产权和收益保护网。产权和收益保护涉及国家、区域的基本制度以及不同管理层面的制度安排。从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制度设计到公私共存的制度安排,为产权和收益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制度基础;一些区域为保护产权和收益尝试过很多制度层面的设置和安排,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产权和收益制度设置,第一是要注重普惠保护与众多保护的关系,既要讲究保护的公平性,也要突出保护生产创造主要贡献者的产权和收益,“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听起来有点庸俗,但利益驱动对经济创造来说几乎是永恒的。第二是要处理好当下和长远保护的关系,既要使生产创造贡献者有当下的收益,又要根据贡献特点考虑创业、创新的产权和收益保护,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创业、创新。第三是要处理好个人与单位的关系,个人的创造、创新离不开单位及团队的协作;在创造、创新收益的分配制度设计中,在更多关注个人贡献应得收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团队和集体的贡献。
操作层面的产权和收益保护网。操作层面的产权和收益保护指产权和收益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保护措施;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制度的好坏也在执行;有法可依是法律保护网建立的第一步,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是真正构建起产权和收益保护网的关键。暴力执法可能有具体的诱发条件,但暴力执法本身就是对法律的践踏。操作层面的产权和收益保护网构建,第一是建立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流氓执法者和执法过程中的流氓都不会真正构建操作层面的产权和收益保护网。第二是产权和收益保护过程的公开化、标准化、透明化,阳光是消毒的最好工具,以标准化杜绝野蛮执法、以公开化避免人性的恶、以透明化避免厚此薄彼。第三是构建监督和评估机制,监督可以有效促进过程的科学化,评估可以有效促进过程的科学性和效果的合理性。
产权和收益保护的适度性。产权和收益的保护需要有一定的度,这种度包括保护空间、时间、比重等方面。产权和收益的过度保护会抹杀创造、创新的积极性。产权和收益保护要进行适度性把控。充分发挥产权保护机制的作用,确保创新者的垄断收益和市场独享;同时,也要灵活运行专利等产权保护机制,避免专利过度保护对市场创新的约束;避免部分公司过度利用专利保护机制,垄断市场、封锁市场、独享市场的事情发生,如基因剪辑技术的应用中如果不是美国某些公司蓄意垄断市场,其市场化应用步伐可能更快。
(三)保护产权和收益文化培育
客观分析产权和收益保护的现状。美国对中国发动知识产权保护调查的动机和对错暂不予评论,但这件事本身可以督促国家和各地对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进行认真评估、对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尽管很多地方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体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果,但区域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山寨产品和假冒伪劣商品,却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成就不折不扣的讽刺,也是对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鞭策。各区域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才可能认识其中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区域知识产权和收益保护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产权和收益保护文化。产权和收益保护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逻辑是:认可产权和收益保护、崇尚产权和收益保护、自觉践行产权和收益保护,以及鄙视和抵制不保护产权和收益的行为、有关人员、相关事情。要形成区域产权和收益保护文化,首先是要让全体区域居民认识到产权和收益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产权和收益保护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通过具体产权和收益案例,营造区域尊重知识产权和收益的氛围,并使群众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自觉遵守产权和收益保护法律法规,接受产权和收益保护的制度安排,特别是通过对破坏产权和收益保护典型案件的广泛宣传,逐步培育和丰富区域产权和收益保护文化。
(四)产权和收益保护机制
以合作互动推动区域产权和收益保护。加强区域内各地之间的经济合作,发挥市场力量的作用,突破地方封锁壁垒,打破行政壁垒、地区分割,建立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全区域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动企业、中介组织等市场力量,发挥市场对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区域整体性的产权和收益保护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
共构市场秩序和信用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支持区域内部分城市等先行试点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并逐步扩大至全区域。支持各城市开展市场监管体制改革试点。加强质监、工商、安监、公安等联合执法。加快信用城市、信用区域建设,创建一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依法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以及信用信息征集、查询和应用制度。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共建区域市场主体违法经营提示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