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范财主家来客
范家老宅,书房内。
陈支婆最终还是赶来,在旁边补充一些关于识字板的事情。
毕竟,范老太太在目前在家的地位,都是属于张口说的人,具体操作都是别人干的。
陈*助理*看图识字项目负责人*支婆,很详细的跟他们介绍整个事件的经过。
宋朝的蒙学习字,主要用的是《千字文》。
《千字文》第一部分说天地,日月那些的时候,很多孩童都能背。因为日常生活能见到,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从第二部分开始,就比较多是修养,和思想的行为准则,用词会更加深奥。
它并不适合脱离读书环境去理解和学习。
范老太太的目标,并不要求上河村孩子都能考贡士当官。她希望那些二十多到四十多的人,也能认识或者能写一些日常用字。
成年人又有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需要干活养家。没有可能有专门的时间去针对性学习。只能抽空,然而每个人的空闲时间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就只能在自学上开动脑筋。
这时,陈支婆就提到另外一本启蒙书,《杂字》。它分五谷、蔬菜、杂货、身体、人物等六十类,共五千多词。
从这里面挑选出一些具体,可以画出来,人们一看图就知道物品名的。又考虑到绘画的难易程度,就先挑选了“锅碗瓢盆”这类线条简单就能表达清楚的物件。
村里人,就算一天学一个字,一年下来也能学三百多字。
有了三百多字的基础,很多书籍就能看个囫囵吞枣的。
不求做个读书郎,至少能看官府的告贴吧!
那数学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商业环境这么好,不会算数,多悲剧!
最后,职业经理人*范做了总结发言。
表示:在这村里生活的日子,充分感受到上河村村民的淳朴和友爱。为了大家未来更好的生活,范家也会秉承友好协助的交流,将来的日子会在村里开设私塾,资质优秀的孩童也会教导四书五经,为村里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同时,范家也会秉承双赢的合作基础,给村里提供一些符合上河村地理环境的农业发展项目。在人力充裕,财力匹配的将来,我们可以携手并进,共建工业产业,开创社会新篇章。
发言得到了林村长热泪盈眶的赞同,和陈双林木匠的拜谢感恩。
乘热打铁,范老太太把手工雕刻作坊挪到了陈双林家里。
陈双林挑着扁担,黄老汉也来帮忙,抱着一个木盒子,里面装的是还没来得及画到木板上的图案。
一路上,职业经理人*范还在给林村长不停的灌输做生意的基本概念。
先要调查清楚周边村庄和城镇的消费能力,然后要选择一些机灵的,嘴甜好(四声)沟通会计数的业务员。
产品要分类。容易被仿冒的,或者市面有类似产品的,我们要不比别人价钱好,要不比别人品质好。要树立起上河村出产必属优品的品牌形象。
单门独户的生意我们做不得,积累资金和人力都很漫长,我们要把上河村打包成一个整体。几百个人齐心协力,共同进退,共赢。
一顿鸡血打进去,林村长听得是激情澎湃,摩拳擦掌希望立刻开干。
陈双林的屋子,距离范家老宅子并不远,一行人在陈双林左拐右转的代领下,避开忙碌春耕的村民,进了院子。
上河村并不是富裕的村子,绝大多数人家的院子都是用竹篱笆围的,也不高。拦一拦鸡狗没有问题,是防止不了成年人的偷窥的。
接近正午时分,太阳当空照。
陈家居然一个人都没有。
陈双林解释道:“大姐(老婆的意思)她们送饭下地去了。”
虽然宋朝是一日两餐制度,但是在农忙时节,下地的人有些还是吃中饭的。
明显,陈双林家环境属于略好一些。
陈双林和黄老汉把范家拿回来的东西,卸在正房内,又扭身进了旁边的房间,看样子应该是他儿子的卧室。
不一会两个人就出来。
一个人抱着一个小箱子,应该是他儿媳妇的梳妆盒;另外一个人提着一个洗脸盆的架子。
范老太太先拿起梳妆盒看。
盖上是一整幅的百花图,繁花似锦的,很是复杂,土包子范老太太也没这个艺术鉴赏能力。下面四个抽屉面,也是花的图案。
范老太太觉得没啥新意。装模做样的夸赞了几句好,然后递给了陈支婆。
扭头就仔细看起了那个架子。
它是一个四腿的洗脸架子。脸盆的上方悬一块长方形的板,上面雕了一个凤凰飞向一颗树,背景是花海。
整幅图的涵义,土包子范老太太并没有看懂。
吸引她的是,那只飞翔的凤凰是镂空的。真是奇迹,在这偏僻的小山村,居然能看到会镂空雕刻的木雕师傅。
只是这个师傅没学过构图和光感层次。
背景的花海,没有远近的层次感。
但是,这只鸟,又有正确的大小比例。
真奇怪!
手艺是不错。
层次和比例,是有一些,没一些的。看得人别扭。
对于这种古典艺术类的东西,范老太太不敢轻易评价,因为不懂。就好像以前会代表公司去参加一些慈善拍卖,看到那些抽象画的时候。别说话,总有懂的人会跳出来给你科普。
这不。
家里的文艺女青年就说话了。
“陈老丈,您着手艺没学完吧!”
陈双林老脸有些微红,叹了口气,解释道,
“支婆好眼力!“
这也需要好眼力?
老娘这种艺术细胞为负数的都看出来了。
“当年,老汉阿爷还在县城开铺子,听人说府城里有员外给证圣寺里捐了香油,寺里的执事就请了大匠去重塑佛祖金身,老汉阿爷捐了些香油,给老汉也谋了个机会进去帮工。老汉这些花俏的手艺都是在那里偷学来的。”
陈双林说完,还得意的大笑,似乎在怀念当初年少不羁。
“当年,那个大匠手艺很厉害。整个佛像都是榫卯的,乖乖呤咚,八尺高呢!连那个佛祖的眼珠子还能转动!老汉就给他打下手,大匠见老汉聪明肯干,还说家里事了了,让老汉再去找他。”
说完,陈双林有些无奈,又有丝恨意,不由得长叹一声。
黄老汉听完,也跟着摇了摇花白的脑袋,拍了拍陈双林的背,以示安慰。
林村长略微有些尴尬。宽慰道:“都过去了,都过去了。”
哟呵!这是有历史纠纷……
范老太太袖子里右手拇指,在磨蹭着食指和中指。
八卦之火,燃烧吧。
陈双林爹在县城开铺子!
然后出事!
林村长还尴尬!
意味着,整个故事跟林村长有关系,或者跟林氏有关系。
但是,村里不是主要因素,要不然陈双林出事之后,怎么可能回村里来种地。上河村可以护着他,但是没有给他出头或者没给他主持公道。
哈!
那真相就是!
陈双林爹是被县城那个林氏给黑了!
所以,上河村林氏没出头。陈双林有怨气。
有意思!
县城林氏,很有气魄嘛。
同村里的人都黑,相当有注孤身的勇气!
嗯~相当的好呀~
范老太太心里想到个坑爹的主意,差点笑出声。连忙咳嗽两声,打破这个尴尬局面。
“老身倒是一个想法,不知道陈老丈是否愿意试试?”
范老太太指指陈支婆,解释道,“东京女子有种鞋子,名唤”错到底“。千层底,最下面那层底是薄木板雕的。你可以仿照这种,做一个分割开的。就是鞋底和高跟部分分离。”
说完用地上捡了跟木棍,在院子的泥地比划起来。
陈支婆拧着眉头,在旁边看着,脑子里虚拟着高更鞋的模样,然后插嘴道;“安人,靴店都是存着定做人的坐簿的。陈老丈没做过靴子,怎么做模子?”
陈双林也没做过靴子,听了一愣,眼睁睁的定着范老太太。
范老太太毫不在意的伸出脚,比划着鞋子开口处,说着,“鞋面不要做成直桶的。这样分开,在两边打上孔,届时,你们再看怎么锁住孔洞,然后用绳子穿过去,再一捆。松紧都是根据自己来,不是更加方便?”
陈支婆眼睛猛然睁大。
这给她推开了新时代高跟鞋,和马丁靴的新天地。这样做,不管冬夏,鞋子的舒适都提升了一个档次。
然而,范老太太唯恐不乱的补了一句,“这可以当一门买卖来做。鞋底雕花,防滑又能步步生莲。木底还可以油上色彩,又防水又好看。”
陈双林一听到可以当一门买卖,两眼放光,精神抖擞,详细的询问细节。
范老太太手指一指,吩咐道,“陈支婆给你画样子,大家都没做过靴子,先做个形状,细节再慢慢改。支婆带着周氏和大王氏跟你一起。好好安排!”
说完,还很汉子的拍拍陈支婆的肩膀。
陈支婆已经预计到这个鞋子的革新,将为超越同类其他靴子和错到底。再控制好品牌和技术,想不发财都难!
林村长和黄老汉也很兴奋,像是一天完成了读书习字和赚钱的任务一般。
范高霆在一旁都傻了!
这是当着他面就开发出一个新产品。
全程听下来,没有一点怪异奇异灵异。
可,为啥就这么不符合人设呢?
范高霆还没纠结出来个所以然,陈双林的送饭大军回来了。
范·老师·识字板项目开发人·老太太,安排他们面对着自己,或坐着,或站着。
然后,从黄老汉拿来的箱子里取出一张纸,上面画了个图案。上面一团火焰,下面堆着些木头。
“这张图,你们想到什么?”
“烤火。”
“灶台?”
……灶台怎么想到的?
有一张,中间一环套一环的波纹圈,中间一个圆圆的小黑点。
“想到什么?”
“盘子里的黑豆?”
“蚕茧?”
……什么鬼?
纸上靠边一棵柳树,随风向一边摆动,顺着那个方向,正中间几根波浪线
“这张呢?”
“树!”
“柳树!”
……
怎么感觉好难呀!
小动物的最好认,接下来就是日常用具,再接下来是地里的菜。
真是头疼。
范高霆也是看得哭笑不得。不由得建议道:“娘,不如画一些和村里环境类似的地方。”
上河村人认得,别的村不认得呀。我还想着做成通用版,可以去卖呐。
“还可以几个相关的字合在一起。鱼在水里游,可以水字和鱼字在一起。分开写。”
“四郎这个想法好,你画一个让他们试试。”
“小髭婆婆,小髭婆婆...”
一个黑壮的小孩,远远的就在喊着,撒着光脚丫,跑得飞快,头顶那一撮短毛迎风竖了起来。
一眨眼功夫就到了门口,“小髭婆婆,你家来客人了!”
?瓦特?
不年不节的,谁呀?
黄老汉定睛一看,可不是自家外孙嘛,连忙问道:“牛娃,他可说了哪里来的?”
“说...说啦……”牛娃跑得直喘气,“陕西延州来的....”
什么鬼?
陕西?
那不是大宋的边疆吗?
难道便宜老爹调去守边疆了?
也不会。
他都一把年纪了,估计是哪个便宜兄弟。
拿不准什么事,范老太太又带着范高霆和陈支婆往家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