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实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企业文化的力量

01 从柳传志赴哈佛商学院点评案例说起

2001年,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受哈佛大学商学院邀请,时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的柳传志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对联想案例《中国科技的奇迹——联想在中国》进行了点评。然而,点评过程中,柳传志却语出惊人地表示案例深度不够,而且个人并不是很满意。

是什么原因使得柳传志在如此顶尖的商学院的课堂上指出其案例研究的不足呢?这还得从案例的背景说起。

由于当时的联想创造了中国科技的奇迹,引起世人关注。哈佛大学商学院也在积极地探索“联想为什么”。借2000年初柳传志访问美国的良机,哈佛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对柳传志发出邀请,希望联想能为其做一期案例,并将内容主题初步确定为“地区竞争策略”。2000年8月,哈佛商学院《竞争与战略》课程这门课程通常引用的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案例。教研组组长理查德·维尔特(Richard Vietor)教授带领在校MBA学生等4人亲赴联想,历时一个多月的访谈、实地调研以及后期长达半年的案例分析,最终形成了《中国科技的奇迹——联想在中国》这个案例,并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库,同时,计划在2001年春季的课堂上正式使用并邀请柳传志先生为其点评。而在当时,进入哈佛商学院案例库的中国企业只有联想和海尔两家。

这便有了柳传志点评案例的那一幕。柳传志在指出案例深度不够的同时,也对案例进行了深度剖析,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他认为案例在研发策略、销售策略、生产方式等运营层面给予了过多的笔墨,而在企业机制与企业文化层面提及甚少,他认为联想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机制和企业文化层面的良好基础。当然,这也许与中西方经济和文化环境差异有关,但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需要特别强调。

正如柳传志所言,其实,联想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能做强做大,关键是在企业机制和企业文化这个层面有很好的基础。与同时在中关村成长起来的企业相比,正因为联想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任凭企业运营层面上的千变万化、经营策略的不停调整,最终获得成功并健康发展。但恰恰在这个层面,哈佛的案例谈得不多,几乎没有涉及。

同时,柳传志还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房屋论”“房屋图”:柳传志认为企业的管理就像是一栋房屋,屋顶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屋体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而支撑企业发展的根基则是人才、机制和文化。柳传志认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根基,如果根基不牢,企业将来的发展很容易走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以及“管理三要素”“管理三要素”即搭班子、定战略和带队伍。为其观点提供有力支撑,并博得哈佛商学院师生的高度认同。

柳传志先生提醒哈佛商学院,对联想成功案例的总结不能忽略联想企业文化产生的巨大价值,其实也是在提醒中国企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企业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