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第一辆坦克
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功臣号”坦克车前,一位老人抚摸着它坑坑洼洼的车身,自言自语道:“摸一摸才知道有多少弹痕……”他就是这辆坦克的驾驶员——董来扶。
虎口拔牙,马拉坦克离沈阳
1945年,8·15,日本人投降,八路军涌进沈阳城,日本人开的“九·一八”坦克修理厂是块“肥肉”,苏联红军抢,国民党政治土匪抢,想“铁疙瘩车”想疯了的八路军更要抢。工厂里到处是“不明身份”的便衣。
入伍不久的董来扶,因为能听懂几句日本话,被调入东北野战军特纵的坦克大队。坦克大队的任务就是找坦克。靠董来扶那半生不熟的日本话,总算是弄到了两台破旧的坦克。坦克大队套上几匹牲口,硬是从老虎嘴里拉出这两辆破坦克。在北撤的路上几个日本俘虏弄坏了一辆坦克,又连夜逃走了。没办法,几匹汗津津的大青马,只得拉着八路军军队的这唯一的坦克在抚顺装上列车,向通化撤去。
深夜暴动,“独生子”险遭不测
1945年的农历腊月三十。通化风雪弥漫。火车站上,已经一天一夜没吃没睡的董来扶,仍然强打着精神,为专列上的“铁疙瘩车”站岗,他瞪大了眼睛,一眨不眨。此时的通化,虽然在我军的控制之下,但是日本俘虏、浪人和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不时地发端闹事。腊月三十一个武装暴动的阴谋,正在实施。背着“三八大盖”的哨兵,在风雪中看不清离自己几步远的那只“狗”竟是一个反穿羊皮袄、屁股上夹了扫把毛的日本俘虏,那只“狗”慢慢爬到哨兵跟前,突然立起身来,举起日本洋刀向哨兵劈来。哨兵一闪身,左肩和胳膊一起被砍了下来,战士忍着痛边跑边拼命地呼喊:“有情况……”此时是大年三十的午夜,刺耳的枪声和鞭炮声混作一团,董来扶第一个念头就是那辆坦克。果不其然,坦克车箱底的螺丝被卸掉,柴油流了一地,只要一根火柴就要被“火葬”。急红了眼的董来扶,一脚踹开了睡着日本俘虏的房门,这6个从沈阳带来的日本俘虏慌作一团。在张开了大机头的驳壳枪面前,这几个日本俘虏发抖了。“暴动时间?”“大年初一凌晨4点。”“暴动信号?”“电灯泡三明三灭。”“你们的暴动任务,暴动目标?”“烧毁坦克……”
没等电灯泡三明三灭,驻通化我军,在朝鲜义勇军的协助下,镇压了这次日本俘虏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共和国的第一辆坦克免遭不测……
锦州鏖战,“老头车”命悬一线
1948年秋,用秸秆在庄稼地头练出本事的驾驶员董来扶,开着他的“铁宝贝”登上了辽沈战役的主战场。这时的东北特纵坦克大队,已经是兵强马壮,董来扶的这台“铁宝贝”从型号上已不算先进,不仅没当上指挥车,反而被战友们戏称为“老头车”,不管是什么车,董来扶也爱它如命。
锦州外围战打得异常艰苦。为对付我军的几辆坦克,范汉杰想尽办法,前沿阵地到处是深深的坦克壕,再加上明碉暗堡里的反坦克炮、燃烧弹、火箭筒,一起朝“铁宝贝”砸来,在穿过坦克壕时,像人的肚皮一样脆弱的坦克底盘亮给了敌人,开战不到两个小时,冲上去的四辆坦克就被打坏了三辆,仅剩下董来扶的这台“老头车”。董来扶熟练地驾驶坦克,一次又一次躲过了敌人的炮火,突然,他从潜望镜里发现,前方铁路上停着的空车皮下丢着几个修工事用的沙袋,心想,车皮上肯定有文章,便通知炮手,“往车皮上打几炮试试”。“老头车”的一阵炮火之后,十几节车皮上的暗堡被摧毁了。董来扶身后,一直被炮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步兵们,呼啦啦爬了起来,高兴得叫着骂着往前冲。“老头车”边走边打,一气消灭了30多个暗堡,董来扶开心透了。
为了对付我军的坦克,敌人在护城河里放满了污水,在坦克通过的道路上堆起了小山一样的门板稻草,泼满了汽油,想靠这条火龙压制住怕火的坦克。董来扶趁黑夜,隐蔽在敌人的反坦克壕里。一声令下,没等敌人点起火阵,董来扶的坦克早就冲了过去。城墙上,敌人雨点似的枪弹往“老头车”上砸来,灰尘和泥水糊住了潜望镜,这下董来扶成了“瞎子”。他告诉同车的战友,“我什么也看不见,咱们只有往前冲啦。”“老头车”发出巨大的吼声,一气冲进锦州城。就在这时,车身猛地一震,董来扶的脑袋撞在钢板上:坦克车中弹了!柴油哗哗直流,水温升到100多度,油箱和冷却器都打坏了,同车的战友也告诉董来扶,枪弹都打光了。这时董来扶稍微打开仓盖,往外一看,黑压压的敌人正一步一步向坦克逼近,一个军官高声叫着:“快投降吧,你们跑不了啦。”董来扶望了望同车的两位战友,又看了看身边的几枚手榴弹。两位战友似乎明白了董来扶的意思,“同归于尽”。3个人各自为自己留下一枚手榴弹,揣进怀里,他们拎起剩下的几枚手榴弹,同时推开仓门,立起身来,冲在前面的敌人血肉横飞。就在董来扶和战友们准备拉响怀中手榴弹与“老头车”同归于尽时,兄弟部队从侧翼插过来了。“铁宝贝”保住了。
西苑受阅,“功臣号”独领风骚
董来扶和他的“老头车”身经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参加了数十次战斗。1949年,弹痕累累、战绩卓著的“老头车”被授予“功臣号”的荣誉称号。荣立两次大功的战斗英雄董来扶驾驶着标有“功臣号”的坦克车在西苑机场接受毛泽东的检阅。北平和平解放入城式,“功臣号”在德胜门前留下了历史性的镜头。
在此之后,这位全军第一个坦克英雄,又驾着“功臣号”参加了抗美援朝的两次大战役。1955年,“功臣号”作为革命文物被送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董来扶挥泪与“老友”告别之后,曾多次来军博看望它。1991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他又一次与“老友”重逢,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天津日报》,199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