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我国大学基础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对基础研究认识的提高,我国大学的基础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培养和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的领军人物,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大学基础研究现状仍不容乐观。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是缺少持续性支持,难以进行自主性研究,一些兴趣导向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无法开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加大的趋势。有些“冷门”专业或学术领域,由于得不到项目、任务的支持,已经几近消失。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力度不够、成效不大,对我国科技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1)大学基础研究学科体系与自主创新成果。
我国大学基础研究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为我国科学研究的整体发展和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在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纳米技术、高性能计算机、铁基超导、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重点领域都有重大的自主创新突破。
尽管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很多学科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同时,我国发展急需的产业驱动型基础研究未得到重视,相应的研究成果少,严重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注5在世界科技重大成就方面,我国基本上没有相应研究,或者研究不够深入;在世界科技重大课题方面,我国相关研究成果的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
(2)大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从事基础研究人员数量及其占全国基础研究人员的比重在逐年增加,大学基础研究人才占大学科研人数的比重不断提高,基础研究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显著。然而,长期形成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分离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改变,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与国家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大学基础研究与杰出人才培养的联系需要进一步加强。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国基础研究人员总量较少,人均科研经费偏低。以人员全时当量为标准,我国基础研究人员投入占我国研发(R&D)人员投入的比重近年来呈快速下降的趋势。我国基础研究人员投入占我国R&D人员投入的比重,1992年为8.6%,1998年曾超过10%,而2010年已下跌至6.7%(如图1—2、图1—3所示)。

图1—2 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占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2—2011。

图1—3 我国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占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2—2011。
(3)大学基础研究的投入与产出。
政府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通过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以及各种专项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了基础研究的发展;大学基础研究经费也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大学成为我国最大的从事基础研究活动的部门;国家、地方及大学纷纷建立了基础研究实验室和基地,同时配置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和装置,为大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在基础研究产出方面,我国大学科技论文的产出数量增长较快,科技成果利用数量有明显提升。
但是,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水平相比,我国对大学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总量仍旧不足。近年来,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然而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从1987年的6.09%下降至2010年的4.59%(如图1—4、图1—5所示)。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一般都超过R&D经费投入的10%(如图1—6所示)。

图1—4 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R&D经费投入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主要指标数据库,2012。

图1—5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R&D经费投入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主要指标数据库,2012。

图1—6 世界主要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R&D经费投入的比重
资料来源:OECD,2011。
同时,我国对基础研究投入使用效率不高,未重视将产业驱动型基础研究列入研究规划,大量研发投入成效不够明显;现有基础研究的资助模式不利于基础研究的发展,不能完全满足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持续支持的特点和需求;大学基础研究的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设施重复购置,设备利用率低,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大学对研制专用研究设备重视不够,影响了高水平创新成果的产出。
(4)大学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与创新文化。
目前的科研体制不利于大学基础研究的发展,科研体制改革滞后于科研发展的形势,大学的基础研究优势难以发挥;同时,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大学基础研究人才评价机制、基础研究科技评审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亟待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大学基础研究开展的科技创新文化难以建立,创新生态环境难以形成,真正的创新科学研究难以取得实际的进展,突破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难以获得。
我国大学现行的科研体制机制中存在许多与基础研究规律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过于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视长期发展;过于强化科技计划的竞争性,而缺少对某些类型项目的稳定支持;过于重视重大进展和突破,而缺乏对失败的包容和认可;过于强调论文的影响,而缺乏更为客观、系统的评价与考核机制等。加快大学科研体制改革和创新文化建设,营造更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氛围,已成为当前大学尤其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刻不容缓的任务。注6
(5)大学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
尽管国家提高了对基础研究的认识,在基础研究的管理模式方面有所进展,但是对基础研究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大学在基础研究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仍亟待加强,在顶层设计上部署并大力支持大学基础研究不足,行动比较迟缓,措施不够有力。
我国基础研究在近些年来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看,发展较慢,相对滞后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在许多方面严重影响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形势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已经成为我国快速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种趋势如不抓紧采取措施予以扭转,必将日益严重地影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建设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