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的战国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4 被取消的国事访问

【原文】东周·昭献在阳翟

昭献在阳翟,周君将令相国往,相国将不欲。苏厉为之谓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遇也,主君令陈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韩之遇也,主君令许公之楚,令向公之韩。今昭献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

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典故演绎与职场映射】

楚国人昭献入仕韩国,做了韩相,手握重权,风光无限。东周国的国君为了邦国利益,能够依附强国庇护,打算派遣相国前去韩国国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市)迎接昭献来东周进行国事访问。东周相国一脸的不情愿。为什么不情愿呢?因为先秦时期,人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首先考虑合不合礼制。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到了礼崩乐坏的状态,但这种状态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而非突如一夜春风来、诸侯百姓皆忘礼。既然讲礼制,邀请他国相国进行国事访问,应该由相对应的官员前往,而不是本国相国亲自去。

东周相国因不合礼制,不愿去韩国执行邀约任务,但是他也很奇怪,不向自己的国君陈明缘由,玩起了冷暴力,不理东周君。很多时候,做下属的都是这个样子,工作中遇到问题或困难,不去和上司沟通解决,就这样不哼不哈、默默无闻的。职场中上下级沟通不畅,一方面是下级不会向上管理,采取合适的方式、策略与上级交流;另一方面也是上级不愿意听反对意见、排斥建议,且性格强势,导致下属为求自身利益,而不愿意去沟通。反正你是领导,你怎么说都行,但做不做,做到什么程度,那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了,大不了你催一下,我动一下。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职场写照。

作为下属,要明白一个道理:很多职场上的机会,其实就是你自己亲手为他人创造的,你还整天一脸懵懂,搞不清为什么别人比你更受赏识。东周的相国不愿意和国君沟通,就把沟通的机会让给了苏厉。苏厉何许人也,大名鼎鼎的苏秦之弟。历史上的老苏家,有两个很有意思的“三苏”组合:战国时期的“苏家三杰”:老大苏秦、老二苏代、老三苏厉,弟兄3个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谋略家,只不过苏厉名气最小(其实苏家的关系有很多种说法,毕竟2000多年前的事情,精确起来也不是很容易);另一个“三苏”组合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东坡)、苏辙。北宋“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中的3位。清代宰相张鹏翮称赞北宋“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说苏厉。苏厉见相国不吭声,就替相国与东周君沟通。其实做下属的想要与上级愉快而富有成效地沟通,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有没有沟通的意愿和勇气。不要唯唯诺诺的,更不能软对抗。第二,话有三说,巧者为妙。沟通的内容能不能打动上级,要求下属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培养沟通的技巧。

苏厉的沟通技巧就是采取类比的方式,用事实印证观点,并让东周君自己作出选择。苏厉慢悠悠地对东周君说:“之前楚王与魏王在我国会面时,主君曾派陈封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魏国去迎接魏王。您还记得吧?”东周君说:“记得,是有这么档子事。”苏厉接着说:“再后来楚王与韩王相会时,主君也曾派许公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韩国去迎接韩王。对吧?”东周君只是略略地应了一声,显然他已经知道苏厉想表达什么了。苏厉继续说道:“现在昭献并非君主,而您却派相国前往迎接。如果楚国的君主来到阳翟,那么您将派谁去迎接呢?”苏厉话音刚落,东周君马上接道:“对,你说的没错。那就别让相国去了。”国事访问邀约计划就这样被取消了。

《东周·昭献在阳翟》这则故事,给予职场中人的启发在于两点:

第一点,上下级沟通的重要性。尤其是下级怎样与上司有效沟通。意愿、技巧、方式、内容4个因素缺一不可,在前文中已经作了阐述,只需要再强调一点,对上司提意见和建议的时候,要客观、理智。假如还是用苏厉的理由去说服东周君,但是语气强硬、表情僵硬、面泛红晕、激动而激烈,只会让上司被你的情绪所影响和感染,而忽略了沟通的实质性内容。人都不愿意在被教训的情形下接受意见和建议,即便是小孩子也有这样的心态,更何况是领导。很多人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仗理势强,咄咄逼人,还老是埋怨自己的领导不采纳。可能你都没搞清楚,在对你言行已经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况下,别人还怎么去接受你的意见和建议呢?

第二点,规范的重要性。什么是规范?就是按照适当的程序、做出适当的行为、得到理想的结果。东周相国不愿意去韩国邀请昭献,是因为不合规范,苏厉说服东周君的核心内容是在讲规范,东周君正是考虑到了规范,才取消了原订计划。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规范而来。企业的管理行为,是以各种书面的资料为载体,构建起标准和体系,更构建起企业的管理权威。无论是企业的决策者,还是基层员工,都要对规范怀有敬畏之心,尤其是管理者的遵守示范效应更为明显。如果制定出来的规范得不到遵守,可以因权力和职位、因个人喜好随意逾越,将会导致权威丧失、标准不在、体系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