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艺术设计范畴
现代设计是一项融入多学科的、创造性的新兴边缘学科,是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交叉融合的和谐体现。由于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广泛,门类繁多,学科综合性强,与多种学科知识紧密关联,所以,现代设计是构建在多种知识综合运用之上的高度文化性体现。
一、设计的文化范畴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即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无不与文化相关联。从衣食住行到人际交往,从风土民俗到社会体制,从科学技术到文学艺术,一切由人所创造的事物,都是一种文化现象。
1.文化是设计产生的背景
国内一些学者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其界定为: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实质上,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体现出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进行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成果和过程。文化主要表现为器物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三种形式。设计既不仅仅属于器物文化层面,也并非单纯地从属于观念文化,而是一种文化整合过程,同时满足人类物质、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所以,在思考艺术设计的本质问题时,不能离开其赖以发生、发展的人类文化大背景。社会文化是设计得以存在的外部环境,也是设计能够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是设计所需要的材料、技术、工艺、要素的来源。
①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的体现,其本质是塑造文化的过程。一件设计作品的形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内涵,而这种设计表现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呈现出与时代同步的新面貌。正如女性时装设计,设计的不是女装,而是女性本人,是女性本人的外貌、姿态、情感和生活风格。也可以说,设计师直接设计的是作品,间接设计的是人,最终体现的是对社会文化的设计,这才是设计师进行设计考虑的真正目的。
② 文化的进步和创新是设计的内在发展驱动力。人在满足了物质需要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断地促使着人类去发明和创造新的事物,促进科技和文化的进步。而这种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为设计提供了不断前进的动力,促使设计成果的产生。
2.设计的文化价值体现
设计与文化之间表现出一种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设计的过程就是诠释文化和塑造文化的过程。文化的发展进步促进了设计的创新,同时设计也受到文化的制约,并通过设计创新以体现其文化价值。设计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设计表达的信息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那些蕴涵于设计作品之中的文化,包含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内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体现着民族的或非本土的文化特征,表达出一定的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情趣。这些信息将显性或隐性地呈现和延续下去,从而实现设计的使命。
② 设计所表达的信息体现着人类知识形态的复合性。设计从造型表达活动开始,其重点在于处理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美国学者西蒙所说:“人工物可以看成是‘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环境)的接合点,用如今的术语来说就叫‘界面’。”如果把外部环境作为人的活动空间,那么设计处理的问题便是人机界面的问题。也就是说,设计在于使物适应于人的尺度,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的需要。这就使得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从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扩大到人文科学和审美文化,成为多种知识综合作用的成果。
③ 设计所表达的信息体现着文化的创造性。设计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人类文明的积极创新和创造性。
二、设计的经济范畴
所谓设计的经济性,就是指设计师要考虑到经济核算问题,考虑原材料的生产成本、产品运输、储藏、展示、推销等费用的合理性,在一般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适用、美观和优质的设计。
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人类的生活方式造成强烈冲击,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发展的有力手段。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工业设计对英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我的政府。”曾任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主席的美国设计师普洛斯认为,“美国人无一例外地受益于工业设计”“设计师每一种重要的发明,都明白无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本工业设计家荣久庵宪司也表示,日本可以没有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就是不能没有一流的设计家和设计家的事业。
(一)设计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就设计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器物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实际上就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
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设计的历史也是从这里发源。当人类的祖先把一块石头敲打成用来切割和砍削的石刀时,最早的设计活动就开始了。这把石刀就是最初的设计产品,如图1-2所示。这种工具的创造首先要符合实用目的,同时也兼顾了使用的方便性,以引起主体的审美快感。它的制作过程具备了设计所要求的从预想、选料到加工成型等必备过程,将功能和形式结合于一体。

图1-2 石器时代的工具
工具的制造是人类自我革命的开始,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族类的根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史前艺术品,差不多都是与人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器。这些就是我们人类早期的设计。设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科学水平的提高,推动着设计越来越科学化,其技术性也越来越高。设计逐步成为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成为协调人和环境、人和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手段。
(二)经济属性贯穿于设计活动过程的始终
设计的经济属性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活动、手工业制造的首要特征。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设计通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创造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1.经济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设计区别于“沙龙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关注大多数人的需求。即便是为少数人设计的豪华型设计产品,仍然常常有一个降低成本的问题,两件设计作品在性能和价值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价格较低的作品往往成为人们的首选。从设计到实现设计的过程中,经济因素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① 设计观念的产生阶段:设计需要把握设计物由过去到未来形成发展的种种相关因素,然后以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使之成为崭新的设计方案。其中的经济因素体现在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市场需求预测以及新方案的经济内容评估等方面。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是设计观念产生的基础。
② 设计的实施阶段:设计的实施过程指的是设计方案由图纸到生产成实体的过程,对于设计来说,是实际制作的过程。设计在真正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从设计物的试产、批量生产和专利保护等方面均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③ 设计的实现阶段:设计物最终要推向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销售来实现的。当设计物作为商品投放市场,设计师应当及时调查市场反应和销售效果,综合反馈信息以改进设计和进行新的设计构思。其中,经济因素不仅体现在设计物的综合经济价值实现过程中,而且作为改进更新已有方案和促成新设计方案产生的基础,经济因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设计通过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来确定设计目标和方向
设计具有强烈的超前性、预测性。在许多场合中,设计这个概念经常被“策划”等术语所代替。这意味着设计与艺术、手工艺活动都不同,它更偏重于事前的过程。在整个市场营销的组织中,设计占有引导性的地位。设计、生产、销售、使用,这四个环节中,设计不仅在时间上先于生产、销售活动,而且设计的市场定位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两者的成败。正因为如此,设计前的活动往往比设计的其他环节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多。如设计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包括对消费者、竞争对手、媒体的详细调查;调查之后的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直至最后提出成文的方案、策划报告;并且还必须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方案,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的思考必须理性化和专业化。科学地进行市场容量、市场占有率及需求预测,把握设计物成为实体后在市场中的作用和价值体现,能够使新的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准确地适应未来市场,并且通过预测可以得到提高和创造设计物附加价值的理论依据。
3.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1)社会经济发展是设计繁荣的基石
设计的技术性、经济性、文化性的前提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
① 因为社会经济发达,随着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物质性功能,而越来越重视消费过程的精神享受和审美快感。社会需求加大,人类文明程度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
② 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大解放时期,为设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
知识经济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生产力革命,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资源,设计艺术将成为人类主动、自觉的一种行为。从建筑、环境、公共艺术、城市规划,到食品、服饰、生活用品、劳动工具,人类一切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都要经过精心而富有创意的设计,人类将生活在一个经过了设计并不断被设计着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之中。
(2)设计发展是社会经济腾飞的翅膀
经济的发展,为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设计也必将以自身更为完善的运作体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满足人的需求。设计的市场取向就是以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为目标的,它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其次,设计所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它在本质上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做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总体来看,这种设想和筹划是进步的、发展的,甚至是超前的。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设计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设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以德国为代表,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设立或制定专门的工业设计部,把设计业作为国家经济整体的一部分;以日本为代表,日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振兴和经济增长的三个要诀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领先一步的工业设计和不断完善的经济政策。
由此可见,工业设计对日本经济腾飞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各个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设计能为国家提供很高的经济效益。通过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科技、艺术含量,提高产品的审美附加值,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设计的艺术范畴
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传统社会中,艺术、技术和手艺这三者曾经是混而不分的一件事。早期的设计活动与艺术是融为一体的,艺术最初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加工而成的设计。而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精细化,三者的分化便成为一种必然。在西方,艺术和技术几乎同时从手艺中分化出来,艺术和设计逐渐发展成了各自独立的学科。前者归属于注重个人情感表达的美学范畴,后者隶属于系统化的科学体系。在中国,艺术和手艺的分化早于西方,但技术和手艺的分化却在明清时期才初见端倪。
(一)设计与艺术同源
1.设计和艺术在起源上有着共同的来源
设计产生于现代绘画中的客观化趋势。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摒弃了古典主义的色彩和审美表达方式,将世界分解成为物体的、组合的、可分解的几何形态,从而孕育出了现代设计艺术。一些早期设计大师的履历也证明了艺术和设计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比利时设计师亨利·凡·德·威尔德曾学画于凡·高;德国建筑师彼德·贝伦斯曾是画家和实用艺术家;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在从事建筑和设计以前,和奥占芳一起发展了绘画空间中的主体主义概念,创立了纯粹主义;美国的盖茨和德雷福斯最早是舞台美术家;洛威在从事设计以前,为时装杂志画过插图;马克斯·比尔是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
2.设计与艺术有共同的造型基础
两者都是借助于线条、空间、形状、结构、色彩与纹理等共同的元素,通过统一与多样、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等原则进行美的创造。因此,在设计师的培养过程中,人们一直非常重视艺术所起到的基础作用。1835年,英国国会的艺术与生产委员会的多数委员都认为对制造业中设计师的培养,应该以油画和雕塑艺术为基础,他们认为“纯艺术的高贵和说教性会提高大众的品位”,进而创造出“美与实用的和谐”。
设计从艺术,特别是造型艺术中吸取养分,同时又丰富着造型艺术的语言。对现代技术形式的审美把握,不是发生在技术中,而是发生在艺术中。技术中所产生的形式的审美性质,首先是在绘画中得到揭示,后来这些形式进入到建筑中,然后又进入到生产中。这种回归过程不是别的,正是现代生产造型原则本身的发展。工程师在器物设计的过程中同形式打交道,形式在他那里总是关系到功能、工艺、生产技术和经济的。只有当从事造型的专家无需囿于具体功能和具体材料时,才能够改变形式,揭示其内在,构建仿佛独立于器物的形式。然而,这种独立于器物的构建,实际上仍然依据的是人类实践所获得的经验。
(二)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差别
客观而言,设计与艺术之间有着较多的重叠,二者都在遵循着相同的美学原则,以某种形象或形式表达着各自的观念或意图。
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艺术是以艺术家个人为中心的创作方式,相对于设计而言,这种没有“甲方”约束的“个人化”创作,更具有自由性和主观性。王受之先生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一书中写道:“把设计当作艺术家与设计师自己的事,设计活动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与自我制作,不受任何法则的约束,这种意念其实是造型艺术的概念在设计活动中的表现。”而设计服务的对象是复杂的、包括了所有要素的社会,而不仅仅是设计师自己。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个人意识必须与科技与工业的要求相协调,在与现实的抗衡和批判中,达到主观自我和客观需要之间的平衡。
四、设计的时代技术范畴
设计总是受到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技术包括生产用的工具、机器及与其发展阶段的文化知识。设计是设计人员依靠对其有用的、现实的材料和工具,在意识与想象的作用下,所进行的符合当时技术文明的创造。
技术形成了设计得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无论哪个时代的设计都是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生产技术之中的。随着技术、材料、工具等的变化,技术对设计创造产生着直接影响。
当技术环境发生了改变,设计师进行工作所使用的材料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如世界上第一种销售量超过百万件的产品是托内特椅子,这种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小酒店椅子,以其形态上的弯圆形体而著称,与当时流行的古典风格有所区别。这种设计形态的改变,正是由于摩提维亚地区的考雷兹科工厂的托内特发明了弯木与塑木新工艺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