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星病
黑星病又称疮痂病,在欧美是一种重要苹果病害,在我国仅有少数地区发生,且主要为害小苹果,大苹果很少受害。东北三省发病较重,严重时许多果实及叶片受害,对产量和树势影响很大。
【症状诊断】黑星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严重时也可为害叶柄、花及嫩枝等部位,发病后的主要症状特点是在病斑表面产生有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彩图2-269、彩图2-270)。
彩图2-269 叶片正面的霉状物
彩图2-270 叶片背面的霉状物
叶片受害,正反两面均可出现病斑,初期病斑呈淡黄绿色的圆形或放射状(彩图2-271~彩图2-273),逐渐变为黑褐色至黑色,表面产生平绒状黑色霉层(彩图2-274),直径3~6毫米,边缘多不明显。后期,病斑向上凸起(彩图2-275),中央变灰色或灰黑色。病斑多时,叶片变小、变厚、扭曲畸形(彩图2-276),甚至早期脱落。叶柄受害,形成长条形病斑(彩图2-277)。
彩图2-271 叶背面初期病斑
彩图2-272 与叶背初期霉斑对应处,正面呈退绿黄斑
彩图2-273 叶正面初期病斑
彩图2-274 叶面霉状物放大
彩图2-275 嫩叶严重受害,表面凹凸不平
彩图2-276 严重受害叶片(正面)
彩图2-277 叶柄及叶脉受害病斑
果实上幼果至成熟果均可受害,多发生在肩部或胴部。初期病斑为黄绿色,渐变为黑褐色至黑色,圆形或椭圆形,表面产生灰黑色至黑色绒状霉层(彩图2-278、彩图2-279)。随果实生长膨大,病斑逐渐凹陷、硬化。严重时,病部凹陷龟裂(彩图2-280),病果变为凹凸不平的畸形果。近成熟果受害,病斑小而密集(彩图2-281、彩图2-282),咖啡色至黑色,角质层不破裂。
彩图2-278 小幼果受害状
彩图2-279 严重时,许多幼果受害
彩图2-280 果实早期受害,后期病斑开裂(小苹果)
彩图2-281 近成熟期果实受害初期
彩图2-282 成熟果受害病斑表面有大量霉状物
【病原】苹果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Cke.)Wint.],属于子囊菌亚门腔孢纲格孢腔菌目;无性阶段为苹果环黑星霉(Spilocaea pomi Fr.),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病斑表面的霉状物即为病菌无性阶段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其有性阶段的子囊壳多在病落叶上产生,呈小黑点状,内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子囊孢子逐渐成熟,遇雨水时子囊孢子释放到空中,通过气流或风雨传播,侵染幼叶、幼果,经9~14天潜育期后逐渐发病。叶片和果实发病后15天左右,病斑上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再侵染的潜育期8~10天。该病菌从落花后到果实成熟期均可进行为害,在果园内有多次再侵染。降雨早、雨量大的年份发病早且重,特别是5~6月份的降雨,是影响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夏季阴雨连绵,病害流行快。苹果品种间感病差异明显,主要以小苹果类品种受害严重。
【防控技术】以搞好果园卫生、清除越冬菌源为基础,适时喷药防控为重点(图2-12)。
图2-12 黑星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搞好果园卫生 落叶后至发芽前,先树上、后树下彻底清扫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越冬菌源。不易清除落叶的果园,发芽前向地面淋洗式喷洒1次铲除性药剂,杀灭在病叶中越冬的病菌,效果较好的药剂有: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100~200倍液、10%硫酸铵溶液、5%尿素溶液等。
2.生长期适当喷药防控 关键为喷药时期,一般果园落花后至幼果期最为关键,根据降雨情况及时进行喷药,10~15天1次,严重地区需连续喷施3~4次。春季雨水较多的年份,花序分离期应增加喷药1次。果实近成熟期病害发生较重的果园,果实成熟前1.5个月内仍需喷药2次左右保护果实。雨前喷药效果最好,但必须选用耐雨水冲刷药剂。开花前及幼果期可选用的药剂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0~8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7000~8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800~1000倍液、80%代森锰锌(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果实近成熟期除前期有效药剂可继续选用外,还可选用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铜素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