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评弹团能否留住黄海华
黄海华是浙江评弹团的台柱子,是苏州评弹青年演员。苏州评弹,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苏州评弹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隶属于浙江杂技曲艺总团的浙江评弹团,是苏州评弹的保护责任单位之一。
上面这段话有点绕,不知我有没有表达清楚,也不知读者是否看得明白。我要讲的关键,不是讲解苏州评弹的来龙去脉和艺术特点,而是为浙江评弹团留住青年人才进行呼吁。
浙江评弹团,在2010年时还有11名弹词演员,演出阵容还算有点规模。到了2011年,由于剧团改制转企,其中有2位中年演员符合政策提前退休了,依然有9位弹词演员,演出团队也还算可以。2012年初,有黄海华、吴静慧2位青年演员递交了请调报告,申请调入事业单位性质的上海评弹剧团。团长舍不得又无可奈何,已同意放行。评弹团很快就要只剩下7个人了,据说其中还包含一名外聘退休演员和一名见习演员。两年光景,气象渐凉。
黄海华,曾参加上海和台湾有关演艺机构组织的“海上风韵”新篇评弹“四大美人”赴台湾演出,光彩夺目;又曾参加江浙沪纪念陈云同志诞生105周年大型评弹演唱会,主演的《玉蜻蜓》一折反响热烈。2010年,浙江曲杂总团专门组织举办黄海华评弹个人专场,江浙沪众多评弹名家前来捧场。2011年7月,黄海华应台湾方面邀请,在台北中山纪念堂演出,票友粉丝追捧。今年初,黄海华和吴静慧参加“相约维也纳”奥地利中国艺术节最后一晚的“庆典之夜”演出,以一曲弹词开篇《赏中秋》亮相维也纳金色大厅,精彩的表演、美妙的唱腔,令奥地利观众如痴如醉。黄海华和吴静慧,在浙江好像是风光无限好,为何说走就要走了呢?
上海评弹团喜得“宝”,正在积极办理这两人的调动手续。人家来挖人,我们剧团改制把人往外赶。两个台柱子可能真要调走了。人家是事业单位,工作有稳定性,人家条件好,重视人才,还有制度保障,当然还有上海是大都市。人往高处走,青年演员需要更好的平台,需要养家糊口,有安身立命的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台柱子走了,不知浙江评弹团还能不能撑得起来?还能不能在全国的或者是涉外的评弹活动中精彩亮相?不知在商业演出中票房会不会因此受影响?还有,对还依然坚守在浙江评弹团的演员,不知会不会带来连锁反应,动摇军心?会不会存在更大的人才流失的隐患?
按照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精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责任单位,应当保留事业单位性质,或者差额转为全额事业单位。这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出发,采取的必要措施。不知为何,浙江评弹团改制了,改为文化企业了,没有享有特殊的保护政策。类似的情况还有没有?发现这一问题了,已经时过境迁了,有没有可能再度争取特殊政策的支持,恢复剧团的事业单位性质,恢复演员的事业编制身份,恢复演员对这个剧团未来发展的信心?如果铁定改制了,不可逆转了,那么浙江曲艺团是否就一蹶不振、丧失元气了?是否有另外一种可能,通过改制、依靠市场,激发活力,焕发生机,探索出一条兼有公益性质而又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艺术表演团体的发展路子?这也应该是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初衷和本意。
浙江评弹团能不能挽留住黄海华等领军演员,靠什么挽留住她们,留人更要留心。靠政策保障?靠恢复事业编制?还是靠事业留人?靠情感留人?我们当然希望有好的政策为艺术表演院团打气撑腰,更希望艺术表演院团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践行者,用灵活的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开创出新型的办团模式,迸发出市场活力,开创出新的天地。
2012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