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中的保护人?
但阳虎在鲁国执政的岁月里,孔子一直没出来做官。
有人说是孔子不愿意,当时敷衍阳虎而已。其实这事儿孔子没太大自主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阳虎现在是挟国君、季氏以令鲁国。就算孔子不想跟阳虎共事,阳虎也不用自己上门劝说,只要通过鲁定公或者司徒季桓子,发一道任命书就行了。孔子是“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如果有国君的召唤就急着赶去,哪怕马车还没套好,他也要自己跑着去。他整天讲君君臣臣,不可能违抗国君的命令。现在孔子都答应了,顺水推舟发个任命书更容易。
阳虎大概是回家考虑一番,觉得自己以后要跟三桓决裂,政治风险太大,最好先别让孔子卷进来。那样一旦失败,孔子被人看作自己一党,跟着受牵连;或者孔子可能站到三桓一边跟自己作对。哪个结果,阳虎也不想看到。要让孔子当官,等他彻底搞定了三桓也不迟。
孟子曾提到阳虎的一句话是:“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话后来成了成语,很可能也是这次会面时阳虎对孔子说的,因为孔子整天讲“仁”,但富不起来。为富不仁的,是季氏为首的三桓。这还是希望孔子出来,一起干点事业,把为富不仁的整倒。
这两个人少年时有过冲突,进入中年之后,却有越走越近的趋势。再加上俩人相似的容貌、体格,恐怕不会是纯粹的巧合,这背后很可能有遗传学的规律: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个风流老光棍,他和孔子母亲搞跨越阶级的地下恋情,才有了孔子;再有,叔梁纥是孟孙氏的老臣僚,阳虎家是孟孙氏的支庶,这两家走动往来应该很多的……
这当然只能是个推论,似乎太惊人,但它真能把很多本来支离破碎、互相矛盾的史实串联起来。
就说阳虎对孔子态度的改变。关于阳虎的父母,史书没有记载,能推测的是他父亲也去世得早,不然,少年阳虎不可能去参加季氏的宴会。另一面,阳虎的母亲作为很多事情的知情人,应该对阳虎有过很大影响。阳虎年龄增长之后,可能比孔子先了解到上辈人的那些纠葛,自己和孔子的血缘关系。因为他生长在孟氏大家族这个环境里,跟孔子颜家庄的知识背景太不一样。
少年时候,阳虎对孔子那次发难时,也许已经知道了孔子和自己的这点关系,但少年人对此容易反感和难以接受,才表现成对孔子的敌意。但随着两人年龄的增长,这种对立感会往相反的方向转化,只是两人的政治理念又表现得太不一样,很难走到一起,便生出了各种纠葛。
此外,阳虎在逐渐掌控鲁国的过程中,从没有为难过孔子,甚至可能有些暗中保护。比如孔子追随鲁昭公逃亡,又从齐国返回,其实和三桓家族的关系已经很难弥合了,但他并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如果真有个暗中的保护人,那恐怕还不是孔子教授过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兄弟,因为他们手刃了鲁昭公的死党郈昭伯,吞并了郈氏的家产,最忌惮的就是追随鲁昭公的人。算来算去,这个在高层悄悄保护孔子的人,最大的可能就是阳虎。
但四十多岁的孔子还没意识到这一点。因为阳虎少年时和孔子的那次口角,俩人在公众舆论里已经是公认的对手。后人读史书,也一直把这俩人看作死对头,几乎要不共戴天了。
这次路边停车对话后,孔子和阳虎大概再没有过直接交往。对三桓,他们有共同的处境和立场,但走的路子大不一样。
这恰恰成就了孔子后来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