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及其主要内容概述

我们知道,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灵魂。因此,认真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意识对深化高校思政课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研究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马克思主义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指引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创立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动力,也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维度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这是因为,“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马克思同时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因此,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如果说在答案中个人的意图和见识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需要用老练的眼光才能区别什么是属于个人,什么属于时代,那么相反,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基于对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和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类自由和解放等重大时代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必须把它们作为现实的、实践的问题来对待,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和幻想,因为“当人们把哲学同幻想混为一谈的时候,哲学必须严肃地提出抗议”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4.。如果没有对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实践问题的充分关注、长期思考和艰苦探索,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生成和发展。“在解读马克思早期著作时,人们会惊讶地发现,‘以问题为中心’几乎成为马克思颠覆传统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概念及其体系,实现人类思想史的伟大革命的重要路径。”谭希培,刘小容.基于问题视角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5-169.强烈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回应和解答时代所提出的重大问题过程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呢?其实,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首先是一种的理论抽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及其基本性质和特点归纳出来的有关如何对待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态度、立场和方法等;其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也可以认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形成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关于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态度、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旨趣等内容的总体概括以及以此为指导而形成的问题意识,因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是现实的、实践的问题意识,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首先是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主观臆想,而是与现实实际紧密联系,是“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总是在对现实问题的关照、研究和解答中不断地生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就是认为社会的现实和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是相反。可以说,“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的根本生长点和立足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厦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而且“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这说明理论与“经验的事实”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理论通常是建立在“经验的事实”之上的。因此,“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37.马克思理论所关注和直面的是现实的事物和现实社会中人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逻辑的、纯粹的概念问题,强调“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

马克思曾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深刻地批判了青年黑格尔学派热衷于抽象的思辨与空谈,缺乏对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的错误倾向,因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他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出来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马克思是在直面现实的问题中终结了德国的旧哲学体系。马克思认为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现实的,因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他进一步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74.因此,马克思正是从现实问题出发,把社会的实际状态和问题作为其理论学说的根本基础,从而摆脱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立场,创立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实践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以对客观世界的实践把握为基础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之一。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因此,“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6.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也提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语中“历史观”指“唯物史观”。———作者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是实践的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总是从实践的视角来对现实问题进行考察、研究和把握,强调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和解决问题,达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是现实的、实践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和把握各种现实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是现实的、实践的,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根基出发的,但这本身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对现实世界的理论把握。因为,真正的理论必须是出自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反映和把握,而不是纯粹的主观思辨的产物。所谓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的状态、过程和规律,使主观符合客观。毛泽东曾经说过:“‘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和统一,为此避免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曾经总结说,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现实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有两种:一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一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主观主义的态度,“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9.。这是一种脱离实际、夸夸其谈的态度。而马克思列宁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记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因此,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我们必须“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同时,要“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毛泽东所总结的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和方法也是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去看待和把握各种现实问题时必须坚持的态度和方法。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是与时俱进的问题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特征。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和要求。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特征。它充分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所关注和解答的问题必须随着时代条件和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问题是时代矛盾的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切入了时代问题的核心,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坚持时代精神,把握时代主题,科学地回应和解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而且“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44.。因此,马克思主义在考察研究相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时,总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如列宁所强调的那样:“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时代性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地看问题。历史研究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非常重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运用,注重运用历史考察的方法来对相关的问题展开研究。马克思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总是努力地去追溯和还原事物发展变化本来的历史过程。他通过对商品、资本、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发展过程进行详尽的历史考察,为《资本论》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的经典之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恩格斯曾经总结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进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也是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的方法是为了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用以解决现实的问题,而不是事物抽象的历史本身,“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

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的发展性和开放性特征是与其时代性特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历史的现实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只有从现实的时代条件、特点和要求出发,才能够察知真实的问题所在,从而形成真正的问题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现实进行全面深入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回应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时代主题和现实需要,形成了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科学理论,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列宁则是根据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时代特征和主题,科学地回答了在当时帝国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革命问题,并率先进行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从而形成了列宁主义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着“如何改变中国命运,实现什么样的中国革命”的时代问题,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而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则是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新时期的重大现实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0.。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问题意识的精辟概括。

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方式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2.恩格斯也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因此,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曾一再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实践的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结论,而是一个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特点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曾明确地宣称:“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所以,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问题意识,紧紧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心态看问题,坚持以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不断推动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理论创新与时代同步伐,与社会共进步,才能真正地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并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践,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是理性、辩证的问题意识,要求理性、辩证地看待各种现实和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是理性的。所谓理性,一般是指人所具有的一种思维的本质力量,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从主观上科学地分析和把握问题的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马克思曾说:“理性向来就存在,只是不总具有理性的形式。”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5.马克思主义理性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理性观,同时也是科学的实践理性观。马克思主义总是从实践的角度来把握人的理性和思维问题,认为理性产生于对现实的认识和总结。“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观反对并拒斥任何超越历史现实和客观性原则的先验理性和神秘主义世界观。它是建立在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的充分肯定和正确把握,是对唯心主义理性观和非理性主义的科学扬弃。“理性作为一种思维逻辑的形式是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体系之中的,马克思主义是理性的。但马克思主义主张用辩证的方法而不是机械、僵化的形而上学方法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的。”陈红英.马克思主义辩证理性观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1):1-3.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理性观要求辩证地正确对待各种非理性因素,并给予它们以适当的位置,发挥它们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不仅是理性的,同时也是辩证的。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在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方法论。辩证法是在概括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得出的最具普遍意义的方法论,也是一门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矛盾运动、发展变化以及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哲学学说。恩格斯说:“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1.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从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出发,自觉地运用客观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理性、辩证地看问题,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马克思主义理性、辩证的问题意识要求我们必须理性、辩证地看待和把握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反对并努力克服各种形而上学的方法论错误和倾向。其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同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历史上的任何事物,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因此,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其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还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并形成了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和问题的诸多范畴以及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例如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和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诸种辩证法范畴以及矛盾分析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从抽象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等,为我们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处理各种问题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和基础。正如恩格斯曾经所总结的,唯物辩证法“多年来已成为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其三,所谓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事物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彼此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同时否定事物的内部矛盾,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是外力推动的结果。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和焦点,也是两者在其他方面产生分歧的根源。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各种错误和问题的重要认识论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是理性、辩证的,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实践理性观和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和倾向,从而正确地认识、处理和把握好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是革命、批判的问题意识,具有强烈的反思性、批判性和变革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地体现为它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及其必然灭亡的理解,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在本质上也是革命的、批判的,具有强烈的反思性、批判性和变革性特点。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的革命性和批判性,是建立在它的实践性基础之上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所要求的。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强烈的反思性、批判性和质疑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体现。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怕被批判和质疑,因为其本身就是在对现实世界及其制度的批判质疑中,以及对各种错误思潮和理论学说的辩论斗争中逐渐成熟、发展和快速传播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在与其他理论和学说的批判和斗争中获得成长和发展,同时也是在对自身的反思、质疑和修正的过程中不断成熟和完善的。例如,列宁敢于根据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规律,对马克思所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发生在西欧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论断提出质疑,从而首先在国际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成功地实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并率先进行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毛泽东敢于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列宁“由城市率先发动起义”的经验进行质疑,从而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邓小平根据时代发展的条件和要求,对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不能搞市场经济的传统观念提出质疑,从而成功开启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道路⋯ ⋯因此,如果没有科学的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没有质疑,不容探讨,没有敢于正视并修正自己错误的勇气,马克思主义就不会发展,只会一步一步地僵化,成为教条,进而阻碍实践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和解释世界,同时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改造世界,具有强烈的变革精神。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马克思希望“通过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与变革。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与之前的批判理论不同,它是现实的实践批判理论。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他的批判理论,并在扬弃了青年黑格尔学派的逻辑批判和费尔巴哈的道德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强调对社会现实问题和现实人的问题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理论强调对社会现实问题在实践基础上的把握和批判,从而摆脱了形而上学和知识论的批判路向,达到了实践批判的新高度。马克思说:“彼岸世界的真理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了对尘世的批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因此,“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任何别的理论的重要特质。其问题意识的实践批判性与时代性是远非任何逻辑批判性与道德批判性学说可以比拟的。它推引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这种对社会现实与核心问题的提问及其方式、自觉认识及其程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与深度”谭希培,刘小容.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问题意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26-31.。同时“马克思既反对从抽象思辨形而上学出发的‘问题的形而上学’,也反对只是从客体的、感性直观出发的旧唯物主义的‘问题的实证主义’,而是坚持实践批判的提问方式”谭希培,刘小容.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问题意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26-31.。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的、批判的问题意识,它以由人的实践活动不断生成的客观现实世界为立足点,以有效地变革现实世界为目标,强调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思考和回应,并以切实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作为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指向。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是现实的、实践的,是与时俱进、理性辩证和革命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是我们理解、把握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也是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也为我们研究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