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华家池的长寿现象
如果你现在或者曾经在华家池生活、学习和工作,你一定会发现华家池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寿星特多。寿星与美景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华家池之美已声名远播,早有“北有未名湖,南有华家池”和“小西湖”之美誉,《国家人文地理》一书,也把华家池列为中国高校66个最美的地方之一。而赞美华家池的诗文更是不计其数。去年,王建东老师的力作《华家池赋》和吴曾咏老师撰写的《美丽的华家池》一文,对华家池之美作了深情讴歌,令人感动。
优美的华家池畔居住着众多长寿老人,可谓寿星璀璨。据最新统计,目前华家池居住人口达6245人,其中60岁以上有1156人,70岁以上有834人,80岁以上有475人,90岁以上有43人,100岁以上有3人,最长寿星是今年已108岁的吴芝英先生,她也是浙大的最长寿星。可喜的是还有3位老人今年已到了99岁高寿,而且身体健朗,再过几个月马上就要进入百岁行列了。现在华家池校园内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古稀之年小老弟,八十高龄不稀奇。坐八望九争百岁,期颐之年同贺喜”,充分表达了老人们愉快的心情、幸福的晚年和对长寿的满怀信心。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长寿区标准,如果一个地区每10万人口中有7位百岁以上老人就可称之为长寿区,而华家池现已达4.8人/万人,大大超过世界著名长寿之乡——日本冲绳、意大利撒丁岛和广西巴马的长寿比例,因此,可以自豪地将华家池称为长寿区了。
华家池寿星众多,从根本上讲是欣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增寿之使然,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华家池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校园文化传统和道德修养、良好的养生习惯,以及学校、社区周到细致的敬老服务等都是长寿现象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原因。
第一,生活环境好。华家池绿化覆盖率高,早在1993年就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部门造林绿化300佳单位”的光荣称号。华家池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工生态系统和环境,水面多,桑园、果园、菜园与宿舍互相穿插,空气特别清新,夏天尤感凉爽。由于生态良好,华家池成为城市中的乡村,隔离了喧嚣,闹中取静,环境优美,路面整洁,家居宽敞,采光通风良好,是特别适合养生的好地方。
第二,文化修养好。华家池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浙江大学农科教职员工。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有80多年的历史,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的建设,直至改革开放大展宏图的今天。“华家池人”受到历史变迁和人生风雨的锤炼、砥砺,长期受到浙大求是精神熏陶并付诸实践,形成了求是奋进、纯朴刻苦、睿智淡定的气质。他们长期从事农业科学教学与研究,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深入农村,吃苦耐劳,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他们普遍心态平和,邻里和睦,知足常乐,这些都非常有益于健康和长寿。据统计,如今浙大农科参加70年前抗战西迁并仍健在的老同志有十几位,年纪均已超过90高龄,其中有三对是伉俪。他们历经硝烟弥漫、颠沛流离的岁月,长期在农业教育杏坛习坎示教、薪火相传,长期栉风沐雨、跋山涉水、躬耕田野、服务“三农”。他们都是著名的农业专家和教授,如今桃李芬芳、硕果累累。但他们总是那样从容淡定、荣辱不惊,节俭生活、怡然自乐。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他们中有好几位老同志精神矍铄地走上讲坛,给莘莘学子讲述自己亲历的浙大抗战故事。他们德高望重,受人尊敬。古语云:“仁者寿。”如今,在华家池的长寿群体中得到了印证。例如,今年108岁的寿星吴芝英老师,是图书馆资深馆员,现在还耳聪目明,经常在家里玩电脑游戏;现已102岁的陈锡臣教授,童颜鹤发,平易近人,是原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他还是老浙大西迁亲历者;而今年99岁的唐觉先生,和蔼可亲,助人为乐,他因研究蚂蚁而闻名,大家都戏称他为“蚂蚁教授”,他也亲历了老浙大艰苦卓绝的西迁之路。老先生们几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在华家池悠然地生活、学习和工作,深谙“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之道。
第三,养生习惯好。“华家池人”由于农耕文化的传统,他们长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循大自然节拍而起居作息,过着一种传统方式的“慢生活”,却又融入现代信息社会高效便捷的优点,既与时俱进又悠闲自在。他们非常注重养生,包括运动养生、食物养生、书画养生、花草养生、钓鱼养生、歌咏养生、品茶养生、旅游养生、摄影养生和聊天养生等。这里要重墨“运动养生”:华家池拥有得天独厚的健身条件,校园环境好,面积大,体育设施俱全,有邵逸夫体育馆、田径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门球场、乒乓球馆和游泳馆等。每天从清晨开始一直到晚上九十点钟,都能看到锻炼身体的“华家池人”的身影,而早晨和傍晚尤其多,不少人还抱怨锻炼场所不够用。而健身方式以环华家池或绕田径场快走或慢步居多,也有不少老人喜欢打太极拳(剑)、木兰拳、乒乓球、门球和跳秧歌舞等。同时,华家池校区离退休办和老年体协分会每年都要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如老年人趣味运动会,“环华家池”踏青活动,乒乓球、太极拳(剑)、麻将、象棋、扑克、钓鱼和门球比赛等。这些活动深受老人们欢迎,参与率非常高,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强了广大离退休老同志的身体素质,从而延年益寿。此外,华家池校区离退休办还每月邀请医疗专家、教授举办老年保健知识讲座,定期出养生黑板报,普及保健知识。2012年九秩老翁马岳先生还专门编撰了《颐养天年之道》一书,广为传播。这些都对老人们形成良好的养生习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总之,华家池常年洋溢着浓厚的全民健身、生气勃勃和积极向上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还能不长寿吗?
第四,为老服务好。党和政府以及学校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关爱老年人的政策文件,并提供了许多福利和具体服务措施,使老人们能生活无忧,安享晚年。现在华家池的每位离退休老人随身都带着老年卡、乘车证和校园卡,享受方便的生活;省老干部局为每位离休干部安装了“援通”紧急呼叫器,发放家政服务券;学校每逢春节、中秋节和老人节等重要节日都会慰问离退休老人,并每年为百岁以上寿星送上慰问金12000元,还组织独居老人成立了“康乐老人互助会”,实行互帮互助;社区每月为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发生活补贴,“夕阳红”钟点工免费上门打扫卫生,发放老年手机等。此外,社区内还设有三个小菜场和多个小超市,尤其对腿脚不便的老人带来了方便;同时,华家池老人看病也特别方便,校园内设有校医院分院,东有邵逸夫医院,南有青春医院,西有红会医院、浙一医院等,一般疾病不出校园就可就诊,重病、急病即可到附近大医院就医,较好的医疗条件为健康长寿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华家池是一块风水宝地,长寿老人多,特别是百岁老人也多。长寿的原因有许多,但根本原因在于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因此,“华家池人”常怀感恩之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谢学校和社区的亲切照顾。
2015年9月于华家池
(作者王剑忠系浙江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副处长兼离休党工委副书记;奚文斌系原浙江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