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华家池:探寻浙江大学农科史与校园“乡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对华家池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充满感情

陈子元

我一生热爱教育和科研工作。记得1946年春天,我22周岁回到母校大夏大学任教时,曾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此生的归宿了,教书育人,钻研学问,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我做的事吗?”但我人生真正的归宿还是在有“小西湖”之称的美丽华家池。浙江大学农学院1934年迁此办学,后改名为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我29周岁时奉调到此,工作至今。现虽已年迈,但还是坚持每天步行上下班。从我的住处到东大楼办公室是1500步,到核农所实验楼是1650步,对此我很熟悉。我对华家池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充满了感情。华家池不仅风景秀丽,环境优美,而且国内许多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农业教育家曾在此执教任职,荟萃一堂。我有幸和他们一起在这块土地上,继承、发扬浙江大学“求是”的优良传统和勤朴、奋进的精神作风。我已经在此工作、生活61载,得到金孟加院长、丁振麟校长、朱祖祥校长等历届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得到吴耕民先生、陈鸿逵先生等众多国内著名农业科学家的关心和帮助,我从他们为之奋斗的学术和事业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受益匪浅。我想,我国是农业古国,也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更不是农业富国,要建设一流的农业,必须要有一流的农业教育,一流的农业科技,一流的农业人才。我愿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的振兴而继续辛勤耕耘,努力工作。今年我已届九旬,从事核农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事业至今,以身许农已成为我一生的追求和实践。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本文节选自《让核技术接地气:陈子元传》第3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标题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