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孙子兵法(2015版)](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5/24284085/b_24284085.jpg)
第二节 简述《孙子兵法》
1 从战略到战术《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思想
《孙子兵法》不仅观点独特,见解深刻,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我们只谈一下它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思想部分,因为这是它精华的部分。
《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的前七篇主要讲的都是战略问题。孙子的战略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原则。
一、非危不战,即挽危为战的原则。这体现了孙子的一种“慎战”思想,这种思想渗透了其兵法的所有篇章。“非危不战”的本意在于阐明战争的作用,主要在于保证国家或军队的安全不受威胁,利益不受损害。归根结底,应是为了“挽危而战”。不是到了情况紧急的非常时期,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关键时刻,不是到了非用战争或战斗解决问题的紧要关头,就决不要兴兵打仗。
二、非利不动,即战而趋利的原则。这种原则要求战争的领导者在思考战争问题时,首先必须明确战争的目的性,弄清战争的根本利益所在。对此,孙子提出的最高准则是“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即把人民和国家的利弊得失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并作为决策战争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非得不用,即战则必胜的原则。孙子认为即使有种种利益和有利形势摆在面前,也不可以轻易用兵,而是要非得不用,即后世兵家所谓“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城不必拔,不可以言攻”,集中反映了其决策和指导战争的一个基本点: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战而胜的原则。孙子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见,孙子虽然强调战则必胜,但“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他的最高战略指导目标。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指采用非直接、非流血的军事手段迫使敌人屈服,从而达到己方政治目的的方法。这一原则,在《孙子兵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孙子全部战略思想中一个颇具创见的基本点。
春秋,多事之秋:《孙子兵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科技和思想文化空前繁盛的时期。可以说,在这样的一种社会大环境下,《孙子兵法》的产生是有其必然性的。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9_0001.jpg?sign=1738866326-TPKNGGzmn6SxUOcczi5KKAPOAVdA9gDr-0-d5b364aeb0f34effc47659e4b149516a)
春秋时期主要国家概况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9_0002.jpg?sign=1738866326-lNfEIunfPynUZK8bhX0kvcMTpRtqOoZR-0-103a081e8de9b29d1f0f20f8909f69ef)
春秋时期主要国家持续时间一览表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9_0003.jpg?sign=1738866326-tOzzo0vPMSlGCCHXe1U9o0L01j4s25gz-0-6d4d46fdba1b59e1403b13a4f6f356c5)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9_0004.jpg?sign=1738866326-OXgX4ia6I99NDzGnG2HMJicn6NjpICRp-0-34dca615cc8da6735722bf647af4fb31)
春秋时期主要战役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9_0005.jpg?sign=1738866326-FxsE7NjXCYrHqtV8EIXHEZwwWFxy3zCh-0-f595cfa7b8d729ba102b00b0d9e4c94a)
春秋时期的战斗形式和主要武器装备
春秋时期,继承了夏、商、西周三代的传统,主要的作战形式是车战。此一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着数量庞大的战车部队。比如,据史书《左传》所载,公元前529年,鲁国请晋、齐、宋、卫、郑等国举行“兵车之会”,仅晋国就出动了“甲车四千乘”,总数就更多了。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9_0006.jpg?sign=1738866326-IDSpmHtHjEVVrSZf2L2gBgCRH25NBwbC-0-78d0f973c8e0db8713517f52d68ea773)
战车在战斗时,可以从远、中、近三个层面上分别对敌进行攻击。战车在接近敌人前,首先采用远射兵器(如弓、弩等)射击对方;其次,在接近敌人时,再使用长兵器(如矛、戈、戟等)在车上与敌格斗;再次,一旦战车损毁,乘员就下车使用护身的兵器(如刀、剑、匕首等)进行自卫。
春秋时期主要武器装备
矛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9_0007.jpg?sign=1738866326-1CxZb0MPtEIo7yApPerM3UAtClAFHKvb-0-c137ce0d383a72ee1fcc062c65e067f0)
戈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9_0008.jpg?sign=1738866326-a7g9RoUYRBWdQ5XhvrwynTCU7WXHgeng-0-51e55964aae14368aadb7c0605d65760)
戟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9_0009.jpg?sign=1738866326-OpRKjpw0TF8od1ISDgQjoUYJeP9P822o-0-e38273dfca8725b79796b2bbf7001623)
铜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9_0010.jpg?sign=1738866326-4gws3M58sWY2R03fwRnM8oikiuJFn9Yu-0-e377c458d47c8e0051398072b8584102)
铜刀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39_0011.jpg?sign=1738866326-9me8KpbljwCrPKTybuhRNypIhTOwnAMb-0-4141c5fe22b9e7952a92f3122a0d3001)
《孙子兵法》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孙子兵法》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言兵但又不限于言兵。以现代的学科分类来看,其对后世的诸种学科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就以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几种详细说明。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0_0001.jpg?sign=1738866326-TnzaH5h0bD2gFwbsKL2hlt2ye5l5xzM4-0-aef42711c67355c2d1e8692a05263d54)
中国古代兵书概览
据粗略统计,中国现存的古代兵书共有200多部,而《孙子兵法》只是其中的卓越代表而已。现将中国古代兵书作一简要概览,以使读者对此有一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0_0002.jpg?sign=1738866326-KRveAYwk5cVwebjGBnpLod9XCivDVMPk-0-84ca10e13de66b04918bfdd5f0b75c53)
中国古代兵书发展的历史阶段
兵书的萌芽与产生阶段
(商—西周)
商代出现记载战争的甲骨文,标志着兵书开始萌芽。西周《军政》《军志》的问世,则是兵书产生的标志。此时兵书并没有对战争和军事问题进行系统地论述,而且这一时期没有流传下来一部完整的兵书。
兵书的成熟和发展时期
(春秋—隋唐)
此时期是中国古代兵书的成熟时期,其作品最有代表性。这一时期的兵书理论色彩较浓,一般都对战争与军事的重大问题进行论述,能从哲理的高度论兵。《孙子兵法》就是此一阶段兵书高度成熟的标志。
兵书的低潮期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王朝更迭频繁,几乎没有著述什么兵书,从历代书目中只检索到《契神经》《六壬军法鉴式》《兵论》三种,但一部也没有流传下来。
兵书的复兴时期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中国兵书的大复兴时期,其标志是:(1)兵书数量的急剧增加;(2)创编了许多兵书新品种;(3)政府组织力量编纂兵书;(4)注释《孙子兵法》等兵书蔚然成风。
兵书的第二次高潮时期
(明清时期)
由于战争的客观需要、武器装备的改进和兵学思想的革新等原因,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兵书的第二次高潮,其标志是兵书的数量骤增,作者队伍扩大,种类繁多。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和茅元仪的《武备志》等。
兵书的衰落时期
(清末)
清末是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时期,作为封建时代战争经验和军事理论载体的兵书也随之彻底衰落。取而代之的则是已经非常成熟的外国资产阶级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子兵法》的难能可贵,在于它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这不仅包括在正文中提到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思想,而且还包括军事人才思想、治军指导思想、军事地理学、军事后勤思想等诸多方面。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1_0001.jpg?sign=1738866326-n6rNkuWArIlHnwxiRTE4lyT3dGQAiLoL-0-512045258528981bd32be6537b9ff41c)
《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
如果说战略是一种相对固定的作战策略的话,那么战术则是一种不断要求“出奇制胜”,灵活多变的作战策略。所以,战术的产生并不是根据战略的需要,而是依据那些众多的现实性和特殊性。
孙子的战术思想,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调“知”的重要性。孙子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即战术的运用是根据敌我情况的变化而灵活使用的,“知彼知己”强调了客观现实情况的决定作用,即战术首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坚实基础之上。
二、强调知彼知己的目的,在于了解敌我双方的虚实、强弱,然后采用避实击虚的手段去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孙子正是通过对敌我双方虚实、强弱的不断比较研究,并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才发现这一普遍战术规律的。孙子是第一位将最一般和最普遍的战术规律概括出来的伟大军事家,并把它作了充分完整的论述和发挥。
三、孙子针对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以及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的特殊情况,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战术方法。如《军争篇》中的“治气”、“治心”、“治力”、“治变”及其以后的用兵“八戒”等,《九地篇》和《地形篇》中有关各种不同地形情况下的作战原则等,都充分阐明了“避实击虚”这一基本的战术规律。
十一家注孙子
中国历代学者研究《孙子兵法》的主要方式是为其加注。其中以十一个人的注释最为精彩、权威,他们合称为“十一家注孙子”。这十一家中除了曹操和孟氏以外,其余皆为唐、宋时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3_0001.jpg?sign=1738866326-MlCvUWICu6fADAp5pw0kREkTtShJNmmu-0-a8f236ebb6c8ba111f7478f4ea7843fb)
2 唯物论与辩证法《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
孙子之所以在政治、军事上有远见卓识,是有其哲学上的理论基础的。具体来说,就是孙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战争观和军事辩证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表现为无神论和反天命的态度。比如在《用间篇》中:“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二、表现为孙子将战争胜负与否建立在对战争双方各种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比如《计篇》中:“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三、表现为孙子把战争胜败与否建立在认识客观外界“知”的基础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反映了这样一条必须遵循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
四、孙子还要求战争的指导者,不可从主观愿望和喜怒感情出发,要在判明敌我双方的情况下,再定下打不打的决心。比如《火攻篇》中:“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不仅贯穿了一条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而且还贯穿了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孙子军事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孙子在论述用兵时,关于对立统一的法则有许多提法,把握了矛盾斗争的两个方面。孙子关于“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等主张,即明确地把握住了矛盾斗争的两个方面。
二、孙子把战争看作是一组矛盾对立统一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强调掌握变化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孙子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这是孙子辩证法思想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虽然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但也并非绝对。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就“能为胜败之政”。
四、在处理“常”与“变”的关系上,孙子认为,用兵有“常”,亦有“变”。不能墨守成规,要知“九变之术”,否则,就不能算“知兵”。
孙子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直到现在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原因就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兵书,而且还是一部高度抽象性的哲学著作,揭示的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点,即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732DB3/13182984303679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5_0001.jpg?sign=1738866326-E7GGOgpoJwetgOytSenZYyzgR1ZidEwq-0-df11f381eef7d06856e683a8249a5261)
名词解释
唯物主义
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概括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辩证法
源于古希腊语,原意为谈话的艺术。是一种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规律,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