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4P皆传播
4P皆传播,让传播无处不在
营销的核心在认知,认知源于传播,传播改变认知。
让传播无处不在,这是传播很高的境界,实现的方式就是“4P皆传播”。
让传播无处不在,要求所有人员都是传播者,包括内部员工、分销渠道成员,以及与企业有利益关联的利益相关方。
让传播无处不在,要求所有的营销活动,都有传播价值。除了活动本身的价值外,活动本身要形成二次传播。
让传播无处不在,要求产品、品牌甚至老板自带传播势能。
4P皆传播,这是我早期推广新营销时常用的说法。4P的说法是所有营销人都能理解的,而传播又是新营销的核心。这是一个兼顾双方的表述方式。
传播是营销的核心
无论是传统营销还是基于互联网的新营销,传播都是营销的核心。
尽管我们把传统营销分为品牌驱动和驱动渠道,其实这只是传播工具的不同。品牌驱动是大众媒体展开的传播,深度分销所代表的渠道驱动,本质上是以人际关系方式开展的传播。只不过大众传播是“一对多”传播,速度快;人际传播是“一对一”传播,速度慢。
商业活动是传播改变认知的结果,传播是营销的核心。
互联网时代,一切商业表现为流量。平台流量是平台传播的结果,独立流量是品牌商传播的结果。
如果说谁掌控了流量,谁就把握了商业的主动权的话,那么,谁懂得传播,谁就把握了流量的主动权。
互联网提高了人际传播效率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
意味着传统的人际关系传播,不再表现为“一对一”传播,也可以表现为“一对多”传播,传播效率提高了。
比如,过去的口碑只是说给身边的少数人听,表现为“一对一”传播,现在则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晒一晒”,表现为“一对多”。
过去做一场推广活动,只影响少数参与者、购买者,现在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影响更远、更多的人。
人际关系传播表现为“一对多”,这对营销是极大的改变。过去向大众媒体投放巨资才能做的大众传播,现在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交媒体也能做了。
整合营销传播,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可以细水长流、润物无声,也是因为“一对一”传播速度慢。现在可以通过“一对多”的方式,通过聚积足够多的人,实现同频共振,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引爆,表现为“集体围观,瞬间击穿”,其引爆速度可能比大众媒体传播更快。
4P是万能分析架构
“4P皆传播”,沿用了4P的说法。有人可能质疑,新营销怎么还用4P的说法呀?即使在传统营销,4P也是很多人批评的靶子。
营销界很多人对4P有误解,认为4P是营销理论。其实,4P是营销分析框架。
营销有20多个要素,无论何种时代,营销的基本要素不会变,但重要性、组合方式一定会变。这就像物质无论怎么组合,但基本元素不会变一样。
20多个要素,显然不便于分析。因此,需要归纳、提炼,这是一个基本方法论。
麦肯锡一位专家曾经为此专门写过一本书。记住1个问题,很轻松;记住3个问题,很正常;记住5个问题,少数人有难度;记住7个问题,多数人有难度;记住9个以上问题,多数人做不到。
5个以上问题,一般会分层次,就需要归纳。
4P是一个包含约20个营销要素的分析框架。4P只是第一层,还有第二层,围绕4P形成两层架构,基本包含了20多个营销要素。
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是教科书,教科书不是提出自己的理论,而是为每一个营销理论“找到一个存放它的货架”,4P就是这样一个营销理论的货架。
我曾经说,4P是营销的“万能分析框架”,而且是一个已经形成公共认知的分析框架。沿着4P分析框架展开,符合公共认知。
整合营销传播(IMC)
营销即传播。这不是我的首创,是整合营销专家唐·舒尔茨的原创。唐·舒尔茨的“整合营销传播”(IMC)有几个关键词:
一是所有接触点。消费者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都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渠道。
二是信息流。传播信息是营销中最核心的工作。
三是传播一元化。用一个声音说话。每一条信息都应使之整体化和相互呼应,以支持其他关于品牌的信息或印象。
四是互动。唐·舒尔茨提出了一个传播模式:宣传、接受、认知反应、态度、意图和行为。传播者与受众是互动的,品牌根据消费者的反应、态度再进行一个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条件有设定的边界,如精确区隔、互动传播、接触点即渠道、消费者态度,这些在传统时代很难达到,而现在简直就是为互联网量身定做的。
整合营销传播是很好的思想,它让营销浑然一体。也正因为浑然一体,在传统营销时代操作落地也极其困难,能得其精髓者极少。
20多年前唐·舒尔茨创立整合营销传播(IMC)理论。2002年,著名营销专家屈云波在中国推广IMC,但很难为中国营销界接受。
整合营销传播是理想化但却不讨巧的理论。说它理想化,是因为它还原营销为一个整体,直击营销的本质(传播);说它不讨巧,是因为在传统营销时代缺少简单有效的工具。
互联网是IMC的天然工具
移动互联应用于营销,让IMC在中国复活了。
互联网是干什么的?互联网是传播数据和信息的。
传播数据和信息,必然衍生商业价值。
移动互联的普及,让信息传播无处不在。即使是农村,也绕过PC时代,直接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
移动互联的普及,给了营销人一个天然工具,或者说武器。利用这个工具,完成唐·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所要达成的目标。
剩下的只是我们是否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没有方法,是无法落地的。
4P皆传播的提法,给了整合营销传播一个分析架构:先解构,后整合。
4P皆传播
4P皆传播,实际上就是让所有营销活动都有传播性,一切皆传播。
新营销的目标就是创造独立流量,而独立流量又来自于传播,所以,让4P皆具备传播性,就成为新营销操作层面的战术问题了。
4P皆传播,其基本逻辑如下:
产品:产品就是IP。IP是自主传播势能。
渠道: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所有渠道成员,都是KOL,意味着陆军(销售队伍)也是空军(传播队伍)。
推广:所有推广活动,都有传播价值。地推活动,既要营造传播能量,也要同时进行传播。
价格:价格是IP价值的量化。做到了上述三点,价值就以价格的方式体现出来了,价格是传播的结果。
新营销4P架构中,产品是传播势能;渠道是势能流转;推广是事件引爆;价格是传播量化。
以传播角度解读4P,似乎比传统营销更符合逻辑。
产品就是IP
现在是丰裕时代,从数量、功能角度,消费者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消费者永远无法满足的是欲望,是心理满足。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要有粉丝,粉丝是支持者,传播者,没有粉丝的产品是平庸的;
二是要成为社交货币,成为线下或互联网社交的谈资;
三是要人格化。
产品就是IP, IP是自主传播势能。
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产品就自带话题,自带势能。
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
所有接触点,这是整合传播理论(IMC)的一个关键词。所有接触点,主体是渠道链,其次是企业的上游(供应链)和横向合作商。
渠道链所有成员,包括品牌商的销售队伍、代理商的销售队伍、零售商的销售队伍、渠道其他合作伙伴。
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意味着可以把所有渠道成员视为KOL,事实上,一个合格的渠道成员确实具备KOL的资质。
新品牌“消时乐山楂爽”短期内迅速在局部市场成功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重点市场的渠道成员基本上都是“山楂爽”产品的粉丝,消时乐称之为“全渠道粉丝链”;
第二,利用渠道成员发起传播,形成局部市场(如县级市场)交叉覆盖,从而引爆局部市场,消时乐称之为“全渠道传播”。
上述两方面有因果关系。因为渠道成员是产品的粉丝,所以能够发起“全渠道传播”。
所有推广活动,都有传播属性
深度分销以来,以动销为目标的推广活动,大致有两个目标:
一是以推动促进动销,以销量作为促销目标。这是多数企业的惯例做法,曾经非常有效,形成了“铺货+促销”即为动销的标准化动作。
二是以盘活终端为目标的推广,这是终端推广活动的进步。在深度分销的后期,部分企业如统一建立了“以推广为主导的销售体系”,并且确立了“三次连续精确打击”即盘活一个终端的标准化推广动作,为统一方便面老坛酸菜的崛起赋能不少。
终端推广,从一次性销量提升,到盘活终端,销量上一个台阶,这是一次进步。可惜,多数企业止步于第一个目标。
互联网应用于推广,可以把推广活动设计得更有趣、更富于传播性,一次性的线下推广,不仅动销,盘活终端,还能在线上传播,形成面的传播覆盖,将大大提升推广效率。
江小白早期的线下推广活动“约酒”,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很强的参与、互动性,对参与者而言,有强烈“晒活动”的欲望,一群参与者的“晒”就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