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德意志意识形态
【摘录】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6~68页
【导读】
写作背景
这部著作写于1845年9月至1846年5月,一方面是他们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而创作,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共同创作的第二部重要哲学著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历史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只在1847年《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8月和9月号发表了第2卷第4章。全书以手稿形式保存下来,没有总标题,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其中的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完的手稿。
从理论上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基本思想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进一步阐发,《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同当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主要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约有五十印张的手稿,包括两卷。第1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与施蒂纳的哲学观点。第1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以近乎完美的形式修补好了唯物主义整个大厦的上层。唯物史观的发现,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变革意义的发现。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第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这卷的第2、第3章的手稿已遗失。这部著作在他们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文发表。
【案例】
激励劳动者,托举中国梦
·案例简介·
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第5~9页
·案例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现实的人就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生产实践是人最基本的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提出,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实施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思考】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如何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