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 均衡对称的都城形制——隋都大兴城

汉长安城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城市,而且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城市,但随着东汉迁都洛阳,其地位也迅速衰落。西汉灭亡后,建立新朝的王莽、东汉献帝和西晋愍帝分别于9~23年、190~195年和313~316年建都长安。

由于当时时局不稳,统治者为了争夺关中,常常兵戎相见。所以在这一时期,长安城遭受了多次严重的破坏。据《长安志》记,西晋时“京兆郡。统县九。户四万”,即当时京兆郡所辖的9个县人口只有4万户。316年,匈奴贵族刘曜率军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当时“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此后,在长安建都的虽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割据政权,但立国时间都较短(最长的也不过30余年),长安城的变化不大。

581年,北周权臣、外戚杨坚称帝,建立隋朝。起初,仍定都汉长安城。汉长安城由于从西汉初年修建至隋已历780余年,凋残日久,宫宇朽蠹,并且制度狭小,确已不适应隋大一统王朝建立国都的需要。同时,汉长安城因北临渭水,渭河的不断南移使都城受到一定的威胁,而且汉长安城自西汉以后,历代相沿为都,水已咸卤难饮,不适宜于继续居住。另外,隋文帝是一个迷信风水且猜忌多疑的人,在隋文帝看来,西汉之后,相继在汉长安城建都的几个朝代均短命,汉长安城是个不祥之地,并且,据说隋文帝夜梦洪水淹没都城。于是,诸多原因促使隋文帝改建新都。

开皇二年(582),隋文帝诏左仆射高颎为总领事,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都监,于龙首原之南营建新都。由于杨坚在北周时被封为“大兴郡公”,所以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又据《雍录》卷3记载,隋大兴殿(唐改称太极殿)所在地为大兴村,以此命名,并取永远兴隆昌盛之意。

隋大兴城是经过周密的调查勘测和精心设计后才动工修建的,主要设计师和建筑师是北周皇族宇文恺。杨坚在取得政权后,几乎将北周皇族宇文氏诛杀净尽,唯独赦免了这位具有非凡建筑才能的宇文恺。宇文恺担任的虽是营建新都的副监,但实际上一切规划、设计、建造都由他负责。建城之前,宇文恺先到洛阳和东魏、高齐的邺都(今河南临漳西)考察,吸取洛阳城和邺都南城的优点,利用龙首原南麓六条冈阜(六坡)的自然特点进行设计。这六条冈阜东西横亘于现在的红庙坡到大雁塔之间,北临渭水,东濒浐、灞,西有沣水,南对终南山,地带开阔,水陆交通便利,风景秀丽宜人,确是建都的理想之地。宇文恺先修大兴宫(唐改称太极宫)。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又动用10多万人修筑外郭城,新都大兴城才算竣工。

宇文恺设计、新建的大兴城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在六坡上面修建巍峨的宫殿和庙宇,极具雄伟气魄。其实,这样设计完全是为了掌握京城的制高点,不仅宫室、百官廨署占据高地,就连长安、万年这两个县治也不例外。这些耸立于高坡之上的建筑物,使长安城建设中的立体效果更为明显。坡与坡之间的低地,除安置居民区外,还利用凹陷地带开辟湖泊,使其成为名胜风景区。城东南的曲江池就是一例。经考古发掘,郭城全是版筑夯土墙,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均包括城墙厚度在内),周长36.7千米。总面积约84平方千米,约为今西安城的7.5倍。郭城东、西、南三面各开3座城门,每座城门又开3个门洞,唯南面正中的明德门最大,特开5个门洞。

二是分区设计,功能清晰。大兴城主要分为宫城、皇城和郭城三个部分。首先把宫城(专供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放在北高地上,占据京城有利地形,这是为最高统治阶层的安全着想;皇城又名子城,是封建政府机关所在地,紧附于宫城的南边;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大兴城的商业区。大兴城内有东、西两市,东曰“都会”,西曰“利人”,在皇城外东南和西南作对称分布,是城内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皇城、宫城与郭城隔离,是隋大兴城设计上的一大特点,也是封建统治者对百姓严加防范的表现。

三是街道整齐,分坊管理。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形成网格布局,其间列置108坊(又称“里”),每坊都有专名。这些坊又以朱雀大街为界分为东西两半,分属大兴、长安两县,入夜,坊门关闭。此外,大兴城内还开凿了龙首、永安、清明三渠,将浐河、滈河、潏河水引进城内,解决了宫苑及其他用水,并且萦回曲折,汇成多处池塘,成为风景区。

隋统一南北,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开启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隋朝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隋朝虽然短暂,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之后的唐朝在很多方面沿袭隋朝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