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农村社区化服务与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尽管国家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农村社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中心建设,农村社区服务、治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农村社区化服务与治理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国外一些学者将农村社区建设视为乡村社会发展,研究集中在“社区发展”“社区复兴”“社区重建”上,不仅设计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工具,而且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政策导向。比较而言,美国、英国等国学者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乡村社区中的贫困帮扶、邻里关怀、社区照顾和家庭护理上,而韩国学者的“新村运动”研究,虽然涉及农村的经济发展、基层政权构建、文化团结等多个方面,但对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发展、社区化服务与治理的研究明显不够。
中国农村建设在2006年后得到加强,农村社区服务、治理活动在各地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并形成了诸如山东诸城的“多村一社区”模式、浙江宁波的虚拟社区“联合党委”模式和舟山的“社区管理委员会”模式,以及江苏的“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模式等。但国内学者对农村社区化服务与治理的研究比较少:农村社区服务研究的著作只有《中国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造福农民的新机制——诸城市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的探索与实践》等少数几部;农村治理研究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民主管理、环境治理、治理变革等方面,很少以社区服务视角检视农村治理问题。总的来看,国内学者对农村社区的研究集中在村民自治、民间组织运作、社会资本功能、共同体再造等方面。具体有三个方面:其一,从新农村建设角度,研究农村社区建设中正在探索的城市化扩张、“就地城镇化”和“村民自治”体制下不同农村社区模式;研究农村社区可持续性发展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其二,从组织、交往及认同角度,研究农村社区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特点、合作精神和集体活动形式,以及农村社区功能整合及结构再造;其三,从村民治理角度,研究农村社区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体制改革、农村社区自组织建设及其发展等。
这些从不同理性关怀形成的农村社区研究成果,体现了功能主义和治理主义对农村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的关注,但这些研究存在以下局限:局限在城乡二元分化框架内,没有以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视阈综合考察农村社区化服务与治理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更没有对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未来走向,以及如何建构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和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展开全面的、深入的研究;细节有余而整体不足,多数研究至今还停留在初步学理探讨阶段,研究过程过于强调理论推演,缺乏经验事实考察和政策指导价值的提升,理论成果的政策意义不大。
本书对农村社区化服务与治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本书运用“社会与国家”的范式,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下农村社区化服务模式,指出了农村社区化服务与治理的未来走向。并且强调,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要根据农村社区特点建设一个适宜农民居住、生活的社会共同体,而且要努力消除城乡在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就业等服务方面存在的差别,以实现城乡社区化服务与治理的对接、并轨。如此看来,研究拓展了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促进社区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城镇化等理论研究的整合与互补,形成跨学科的学术成果。在实践研究上,一是利用问卷调查全面掌握江苏农村社区服务状况,并根据农民的社区服务要求,提出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和提高农村社区服务水平的若干建议;二是以安徽L县某镇的和谐社区建设为例,探讨民间组织利用传统文化服务农村治理的经验,指出传统伦理文化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在政策研究上,鉴于发展农村社区化服务和建构创新性农村治理体制是落实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响应中央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迫切需要,结合农村社区化服务与治理实践活动存在支持缺失、运作不规范、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书不仅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基本理论研究,而且重点关注村改社区(居)和新型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化服务体系建构实践中的经验,就农村社区化服务与治理的创新路径和问题解决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此外,本书还运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对农村社区化服务与治理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如纠正村委会的行政化倾向,将行政村建制变革为社区建制;政府政务再介入农村社区,将公共服务送到农村基层,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需求;农村社区服务具有拓展农村社会公共空间、壮大农村社会公共利益和培育农村社会公共精神等功能,发展农村社区服务能减缓农村社会公共性流失、促进农村社会公共性成长、建构农村社会公共性;社区服务除了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与城市社区服务对接外,还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着力化解农村社会的一些棘手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