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对方的共鸣
千金易求,知己难寻。伯牙摔琴谢子期,荆轲赴死谢知己。历代帝王们坐拥后宫佳丽三千,还有满朝的文武百官,却感叹没有能把酒言欢的知己,常称自己为孤家寡人。就好像经常有一大帮人陪你玩儿,但真正谈得来的人却没有几个。有些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有些人相处了一辈子,友情也只是浅尝辄止。在你的朋友圈、工作圈、生活圈中,有知己吗?如何快速地打开别人的心门,交到真心相对甚至引为知己的朋友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沟通和交流中让彼此感同身受,引发双方共鸣。
情感活动是人的主观活动,它受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人的生理状况等多方客观因素制约,也与人的内心需要紧密相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看作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的今天,人们在交往中越发注重心灵上的沟通和契合。快乐的连接在于沟通中的共鸣。如何在交往中引起对方的情感共鸣呢?
一、寻找感情共鸣的触发点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即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人们都在试图寻找满足自己情感需要的人、事、物,甚至是回忆。20世纪60年代的凤凰牌自行车,70年代的喇叭裤,80年代的小霸王学习机。每个时代都有充满时代烙印的东西,它或许是一首熟悉的歌曲,或者是一件流行于大街小巷的服饰,抑或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同龄人好相处的原因在于双方拥有相似的回忆或者经历,所以,在寻找共鸣触发点时,可以从对方的年龄迅速切入,即便是初次见面的朋友,也可以从他的年龄来大致推测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共鸣点。随后,在接下来的相处中,留意对方的兴趣爱好等,这样便能始终与对方保持情感共鸣了。
二、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西方有句谚语说:当你穿着别人的鞋子走了一英里,才能够真正了解这个人。这句话说明:只有设身处地,才能理解他人的境遇,这样在交流中才能引起共鸣。当一个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内心很苦闷向你倾诉时,你不但没有站在他的立场替他说话,还想去纠正他。即使他现在说的是错误的,但现在他只想要一个情绪宣泄的地方,你却苦口婆心地想要改变他的观点,你们的友情很可能会因为这件事彻底瓦解,甚至会割袍断义。
当你的朋友向你倾诉她的烦恼,说她爸爸如何如何不好,经常和妈妈吵架,在外喝酒,很晚都不回家;她的老板对她如何不公正……你该怎么办?如果你一直和她讲道理,回应她“你这么想不对,你作为女儿怎么能这么说你爸爸呢?你的老板说你,你肯定有需要努力的地方……”这样一番自以为帮她的道理,却难免引起对方心理上的不适。这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和她一起骂她的老板,说她老爸的不是,然后聊一聊我也曾经受到过类似不公正的待遇,现在流行的方法是“比谁惨”,这自然是开玩笑的说法。但是相似的经历会使双方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交流中,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为对方考虑,这是引发情感共鸣的关键一点。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希望跟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这是自然规律。
三、以心换心,真诚相处
真诚的沟通是引发情感共鸣的前提,虚伪的附和终将原形毕露。交往中要尊重对方、以诚相待、平等相处。这样的交往才能产生亲切感、归属感、留恋感,引发双方情感上的共鸣。交流时应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以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为好。当观点不同时,不要自以为是、心浮气躁,多替对方考虑,多听对方的想法,这样才能真正地以心相处。
古老的城门上挂着一把沉重的巨锁,铁棒和钢锯都想打开这把锁,以此显示自己的实力。铁棒开始对锁子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它一会儿砸,一会儿敲,但还是无法打开巨锁。钢锯不屑一顾地说:“看我的!”它铆足劲儿开始锯,但还是无法撼动巨锁分毫。在它们俩十分沮丧的时候,一把小钥匙出现了,它想试一试。在铁棒和钢锯的嘲讽中,小钥匙小巧地钻进巨锁,“吧嗒”一下打开了巨锁。铁棒和钢锯诧异地问小钥匙:“你是怎么做到的?”小钥匙回答说:“因为我走进了它的心里。”
“交心”的交往才能产生情感共鸣,“交心”意味着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真实情感,可以给予对方需要的慰藉和关怀,可以开诚布公地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