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与调控:西南边疆人口发展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小结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以及资源环境承载水平一直都是制约区域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在区域人口与发展方面,运用“五普”“六普”数据,分析西南边疆地区的人口分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边疆和民族。在历史上,这个区域大都是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人—地关系疏松,人为活动压力不是很大。地理位置上所形成的这种分布格局,在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前,变化不大。但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就西南边疆区域范围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发展为位居全国人口排名的第11位和第12位的中上水平的人口规模,人口的增长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再扩大的趋势,且显示出持续增加的态势。

从生态环境看,西南边疆地区地形独特,丘陵和山地占云南省面积的90%以上;广西也以丘陵为主,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土地面积的68.3%。两省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是两省区少数民族众多且具有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形态多样性特点的重要因素。

在区域人口规模差距方面,云南人口规模总量始终低于广西。云南人口总量由1964年的208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596.63万人,净增人口约2508.63万人;广西人口总量由1964年的236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159.46万人,净增人口2797.46万人。1964~2010年,两省区人口规模的差距呈现出改革开放前不变,自改革开放后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再扩大的趋势。人口分布状态的这种特征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变动规律的。进一步说明了人口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的变化发展,以及人口在地理空间的聚集、扩散与变动。空间特征的变动趋势,进一步揭示了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矛盾和问题。这些现象在历年人口统计和人口分布图中均有反映,表现了人口分布的强烈历史继承性。区域人口分布的这种历史继承性特点是区域人口在各种不变的或滞变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同时,在某些可变的生聚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之下,人口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又表现了一定的地域差异。

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以及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南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口分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地理空间中也发生了变化,人口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省会城市、地级市聚集了较多的人口,且在逐年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整体人口素质不高。不过,正因为西南边疆地区经济社会活动不频繁,人地关系较为协调,才为西南边疆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

从两省区比较,区域内的差异性也较为明显,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广西的GDP要高于云南的GDP,说明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要好于云南。云南仍然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贫困人口多。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分化,地区间人口差异将越来越显著,并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两省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将有更多的机会互动与合作,这种互动和合作将对西南边疆地区未来人口和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两省区未来人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人口规模适度方面,而是有了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内容。即在层次上,不但要求人口自身各个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而且人口与外部各个环境因素之间也要相互匹配;在内容上,不但要求实现人口数量上的理想状态,而且要实现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理想状态。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人口发展目标,即实现西南边疆地区人口的均衡发展。只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西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将迈入快速增长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