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田野地概况
2.1 地理概况
绵竹市广济镇新和村地处川西平原,距绵竹市区16公里,全村环绕广济场镇分布,东与玉泉镇接壤,南靠石亭江,与什邡市洛水镇隔江相望,西接本镇卧云村,北至土门镇分界。全村面积3800余亩,辖1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716户,4380人。该村系2007年12月由原南岳村和黑虎村合并而成,新合并之村谓之“新和村”,“新”通“兴”,意为兴盛、和谐。
新和村位于石亭江北岸,江水从北山流出,至高景关平梁水分为三埝,即朱埝、李埝、火埝,朱、李二埝为什邡所辖,火埝属广济镇。自高景关分下之水经支渠流往各个村落,渠分横渠和斗渠,主要用作稻田灌溉之用。村民饮用水多来自水井,每个村民小组都建有水塔,饮用水经自来水管道输送到各家各户。新和村因处石亭江沿岸,每年雨季,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对人、畜、生产都是很大的威胁。该村最高山峰为马鞍腰,形如马鞍,两边高,中间低。该地属成都凹陷盆地半冲积平原,地形起伏较小,无高山丘陵,西北地形逐渐高于东南,地质构造复杂,为龙门山地震带,多年来经历多次地震,但震级较小,破坏性较弱。
该地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早夏长,四季分明。年平均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雨量1000mm左右,全年总日照数700~850个小时,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新和村绕场镇分布,交通比较便捷,乡镇之间公路多是水泥硬化的道路,村道虽未硬化,但道路较为平坦,组与组之间均有公路连接。村民的房屋多修建于公路两侧,呈带状分布。
图1 广济镇新和村位置
2.2 经济水平
新和村集体经济不强,无大型厂矿企业。据地震前统计,有鱼塘60亩,门面25间,冻库1个,加上机械厂、磷肥厂、水泥厂、石棉瓦厂等交纳土地使用费,估计村集体经济在地震之前每年的收入大概为3万元左右。
该村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水源充沛,很适合农业生产。农业种植结构中分为大春与小春,大春主要是水稻,小春包括油菜、小麦和玉米。农业经济作物主要为大蒜和反季节蔬菜。该村虽然自然条件优越,但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机械化水平较低。其一是因为人多地少;其二是因为土地支离破碎,无法集中形成规模经营。该村几乎户户种植大蒜,该村的大蒜无论是单产量还是品质都高于附近乡镇所产大蒜,曾获得某食品博览会的金奖,很大部分销往国外。大蒜之所以如此高产,当地人解释是缘于当地独特的地形,由于当地地形酷似马鞍,所以夜晚河风比较大,露水少,有利于大蒜的生长。当地养殖业主要以家庭养殖为主,多饲养猪、鸡、鸭、兔。
该村由于人多地少,农闲时间较长,闲置的剩余劳动力纷纷向第三产业转移。由于距离绵竹、什邡较近,加之两地厂矿企业较多,很多村民在这里打工,另有很多家庭利用农闲时间在附加区县打零工。该村靠近场镇,在市镇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家庭较多。据统计,地震之前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00元。
表1 农业生产季节历
2.3 历史沿革
广济镇原名火烧埝,农田引石亭江水分流灌溉。水发源自茂县牛心山,沿山发水有15处,远近二百余里,俱在三江寺汇成大河,谓之三江河,下又有小河二道随入大河,到高景关出口。明万历年间,因象鼻山巨石林立,阻断水道,乡民遂设法烧山钻石,开凿埝口,引水灌田。此后,场址迁移至现在地址,重建街市,再兴商贾,并建有广济硚一座。河岸设上下二渡,因此更名为广济场。意在广施济度,为民便利。1940年改为广济乡。
2.4 地震大事记
虽然笔者也经历了地震的惊心动魄,但是毕竟距离震中较远,与极重灾区的民众所经历的有所差异,借用对村民的访谈实录,重新展现地震发生时的场景。
“地震那天,我去帮我儿子打田。刚到田里面,哦豁!看见房子倒得噼噼啪啪的,全倒完了,瓦也在垮,都在喊房子倒了,房子倒了;都吼圆了,瓦一直往下梭,都在摇晃,路上更加厉害。”
“当时我正在睡觉,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咚咚的响声,我以为是老鼠在上面整响。但是又觉得不对哟,声音咋个这么大呢,也就说从地壳传过来的声音,振动还没有来。噔噔的又来了,我爬起来,就往门外冲,我刚走到门旁边,院子里面就有房子开始倒塌,哗哗的,我们哥的房子就这么的一下就这么“按”下来了。当时人就开始簸了,我第一反应就是“糟了,大地震”,我跑到院坝之后,有棵核桃树,我就把树子抱着,站不住,他们的房子倒塌了,我的房子就像船在海上遇到风浪那种,不断地摇晃。”
“我刚走到门口,我就对我老婆说你看那房子为啥子在甩呢?我妹弟说是打雷了,下冰雹了。我说糟了,地震来了,赶快跑,我们就一起跑出来,蹲在院坝当中,看到墙根在簸,看到墙根上面几根砖块落下来了,那简直把人弄得,简直不是簸,是筛,团圈圈,不然咋个这么厉害呢。轰隆隆的,烟雾尘尘的,就是房子倒塌出现的灰尘,三米以内的距离都看不到什么东西,倒塌得一片汪洋。我把手机拿过来,看了下时间,我这个时间慢一分钟,两点二十七,最后报道的两点二十八。”
全村在“5.12”地震之中死亡41人,受伤200余人,其中重伤50余人。全村房屋约95%倒塌,交通、通信、电力、供水基本瘫痪。地震发生后,重伤员被送往镇医院救治,但是镇医院也遭受损毁,加之伤员过多,很多伤员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由于通信中断,处于惊恐之中的村民还遭受谣言的侵袭。
当天下午,惊魂未定的村民正忙着自救,有的抢救伤员,有的从废墟中抢救物资。忽然,有人从横渠边骑车过来,边骑行边吼“山里面氨液罐爆了,大家快跑呀”。村干道上挤满了人,拖家带口地往土门方向跑。跑不动的老年人就只有待在院坝,任凭老天爷的处置。有的村民还算理智,用湿帕子包着鼻子。后来证实什邡一化工厂在地震中倒塌,设备损毁,确有氨气泄漏,但后来经过工人抢修,修复了破损的管道,堵住了泄漏的氨气。
当晚,当地下起瓢泼大雨,村民只得从废墟中掏出一些花胶布或者塑料薄膜,在空地上搭建一些棚子,当地话叫“鸭儿棚子”。处于无序状态的村民就是靠亲缘、地缘关系联系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很多村民很怀恋地震后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的日子,都认为地震之后人的思想观念改变了,人际关系都变得非常和谐,就是几辈子不打交道的也可以在同一口锅里喝粥。
地震第二天,镇政府就和外地村委取得联系,一部分物资运到该村,该村的一部分伤员得以转运到外地。最开始发放到该村的物资较少,就十来箱饼干和一车矿泉水,物资发放非常公平,饼干按照人头发放,精确到块数。雨还在持续不断地下,石亭江的水位也有所上升,处于河坝地带的村民就遭受洪水的威胁。第二天晚上,公路边有人在喊“水来了,洪水来了,快跑”,又有很多村民往绵竹方向跑,但有几个村民比较理智,叫住了奔跑的人群。新和村虽然处于石亭江河畔,地势高于河坝地带,如果跑向绵竹后果更为严重,因为绵竹地势更低。石亭江上游因地震形成了堰塞湖,但是面积不是很大,没有出现溃坝的情况。
第三天,当地开始闹藏独分子,喊的是“要杀人,杀小孩子,抢东西”,有人在路上喊“来了,来了”。当地村民人心惶惶的,还是在马路上奔跑。有的村民说,“都到了这步田地了,不跑了,要钱没有,要粮掩埋了”。最后政府工作人员下来,派出所也来人做宣传,说的是不要相信谣言。这个消息最后证实是从什邡洛水传入,当地派出所逮捕了几个化妆成藏人的人。由于“5.21”地震之前发生了拉萨“3.14”事件,民族问题比较敏感,不排除一部分势力利用地震搞一些破坏活动。这一事件发生后,当地以小组为单位,成立了以退伍军人为主体的巡逻队,每天夜晚都在干道路口巡逻。
第三天后,外部的援助人员越来越多,志愿者、部队齐聚广济。部队官兵开往广济后,不仅帮助村民排危,疏通河道,安全巡逻,还负责地震后的防疫工作。遇难者的遗体被重新深埋或者焚烧,整个废墟都经过层层消毒,水井也经过人工消毒。由于防疫工作做得比较好,确保了大灾后没有产生大疫。由于地震后在当地属于农忙时节,部队官兵还帮助村民抢收农作物。当地军民关系融洽,村民自发组织许多慰问活动去看望驻守的官兵。
农忙结束之后,村民就开始搭建过渡房。过渡房补贴以个人为单位,人均800元。村民的过渡房多用杉木作为框架结构,竹胶板作为墙体,盖石棉瓦。过渡房后是一些用花胶布临时搭的棚子,里面是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物资,由于地处农村,居住较为分散,没有像城镇那样居住板房。由于当地政府在年前住房重建政策还未出台,只有极少数村民开始重建住房,大多数村民处于观望状态。广济由江苏省昆山市援建,年前部分基础设施就已开始动工,主要是学校、医院、政务中心和集镇干道。
国家对地震灾区的补贴最开始是遇难者家庭的抚恤金,每户是5000元,抚恤金在地震后一周内都全部发放到位。之后是政府对灾区群众的生活补贴,即三个月内保证每人每天一斤米、一斤油、十元钱,老百姓对生活补贴发放非常满意,都认为政府的考虑非常周到,月份较大的两个月都是拿310元。后来国家又给地震重灾区每户居民追加生活补贴,每人每月200元。当地政府在后三个月生活补贴发放时对发放政策作了适当修改,统筹补助资金,有人遇难的家庭适当多发放一定的补助,这样下来每户实际领取的补贴就是260元。这一做法最开始也没有遭到村民多大反对,但是在临近春节时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广济紧靠洛水,洛水每位村民都是领取600元,村民普遍认为当官的把钱“吃”了,“凭什么人家是600,我们是260”,不公平感不断集聚,矛盾一触即发。临近春节,绵竹举办年画节,村民自发到广济镇讨要说法,政府的解答没有令村民满意。于是很多村民拿着家中的板凳,把绵竹到广济的道路堵了起来,也有的到镇政府静坐。最后市领导下来调解这一问题,也出动了部队和特警。但由于参与者多是些婆婆大娘,政府也无可奈何,最后又把补贴变成了420元,每个人增加180元。虽然没有拿到全部补贴,但是都认为拿到一部分总比一分钱没有要好。虽然春节期间有政府组织慰问,但是当地的节日氛围十分冷清,村民都认为完全没有年味,亲戚之间也没有走动,也没有人放鞭炮。
年后,国家出台相关的住房重建政策及配套的贷款政策,当地建房热火朝天地进行起来,重建的方式也比较多样,原址重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这是本章将详细论述的话题。截至2009年9月,该村90%的农户完成了重建,房屋重建大多完成,但心理、社会关系的修复还在进行之中。从表面看,村民的房屋都大同小异,外观十分光鲜;但透过光鲜的外表,建房所展示的故事却是千差万别,这也是下文所要讲述的主要话题。
2.5 选择这个村子的理由
绵竹市是“5.12”大地震中的极重灾区,广济镇在整个绵竹来说也是农房受损最严重的乡镇,新和村包含大多数灾后重建模式:维修加固、原址重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具有研究不同重建模式的比较价值。特别是透过不同重建模式,厘清各种社会关系,研究个人(户)与国家(政府)的关系。过去十多年,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进行各种政策革新的试点,这些变革活动与中国社会变迁息息相关,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对个人与国家关系以及公、私观念有重要影响。
另外,笔者于2009年6月在新和村参加过一次灾后重建的课题调研,该村的书记也希望有人对重建过程作记录,以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便于以后经济的发展。书记本人对本次调查非常支持,不仅提供相关资料,还提出一些可行的办法和建议。田野期间,房东带着笔者跑遍了新和村,他对很多问题的独到看法也深深影响了笔者的写作。
笔者的调查是在2009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进行的,历时一个月。在有限的一个月内,笔者自然不能对以一整年为周期的社会生产生活进行全面记录,以完成人类学的成年礼。但是,一个月对了解灾后重建,特别是住房重建,资料的收集还是比较充分。适时的回访,也加深了对重建过程的认识。这段宝贵的田野调查,不仅加深了笔者对灾区的认识,同时也是一段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的重要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