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统治与治理的主要区别
我开头说过,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国家统治到国家治理,是重要的理念创新和转变,现在我来解释一下统治和治理的区别。
1.权威主体不同
统治的权威是单一的,就是国家公共权力,在我们中国包括党和政府,因为我们党政也是核心权力部门。而治理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公共权力,也可以是社会组织、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组织、公民,换言之,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原来我们讲社会管理,现在讲社会治理,按照字面的理解,社会管理就是政府对社会进行管控,原来确实给人这样的印象。让政法委负责社会管理,也确实给人感觉就是对社会进行管控。但是社会管得过来吗?这么多社会事务,政府一家肯定管不过来。我刚刚从厦门来,厦门有一些社会治理做得很好,如“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就是把居民、社会组织都动员起来,官民共同来治理社会。我去看了一个义工组织,台湾有一些义工也在帮助病人,做志愿工。只有广泛的公民参与,才能营造官民共治的格局。
2.权威性质不同
统治的性质就是强制,就是暴力,是合法的暴力。政府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公民必须服从,不服从可以被依法处理,国家就是合法垄断暴力的工具。治理的行为可以是强制性的,但经常不是强制性的,是自愿的,或者说大量是自愿的。许多社会问题光靠强制解决不了。强制是必需的,没有强制是不行的,但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不是所有事情都要依靠强制。社区的事务光用强制行吗?用强制,有的时候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矛盾反而激化。如果换一种手段,大家协商,两相情愿,问题就可能解决了。
3.权威来源不同
统治权威的来源就是国家的法律,国家法律授权政府应当怎么管制,政府就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做,违法就要受处罚。政府权威的来源就是法律,法律没有授权,政府是不可以作为的。治理的来源可以是法律,但大量是社会契约,不一定是国家法律。比方说村规民约,比方说自治章程,每个社会组织都有章程,每个村里面都有村规民约,这些不是国家法律,但它们有约束力。按照社会契约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这就叫作治理。有的时候,这种社会契约的效率不见得一定低于国家法律,尤其是在一些基层社会事务当中。
4.权力运行向度不同
统治和治理的运行方向不同。统治作为一种权力,运行的方向是自上而下的,简单来说就是我命令你服从。治理的方向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是平行的,要协商,大家商量着办,双方是平等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比方说我们现在倡导协商民主,但对协商民主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就是居高临下地听听意见,政策要出台了,领导开明的话就让大家提提意见。这不是协商民主,至多是咨询民主,这在中国古代皇帝那里早就有了。协商民主是平等的,当我们在协商的时候,主体之间是平等的,都是为了推进国家民主法治,都是为了某一个地方的公共利益。前者属于统治行为,后者就是治理行为。
5.作用范围不同
治理的范围要远远大于统治的范围。统治的范围就是政府权力能够到达的地方,这就是它的范围。而治理的范围远远超越统治的范围。比如说在国际领域,要是政府的权力超过了国界,我们就说你是霸权。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事务又需要各个国家来协作,比如说传染病、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特别是气候变化,哪一个国家都很难改变这种现状,要彻底改变只能靠全球各个国家共同努力。我们迄今没有世界政府,联合国不是世界政府,所以我们不可能有全球统治。但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有全球治理,全球治理又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对内也是这样,有一些社会事务,政府不能干预,权力不能无所不及。尤其是经济事务,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主体,只要企业不犯法,政府不能干预,要是干预了,企业就可以按照相关国家法律进行诉讼。但是企业内部需要治理,所以我们提倡公司治理,但不会说公司统治。总之,治理的范围远远大于统治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