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4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首语

汪新建

本辑《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承接上一辑的主题,继续围绕“社会信任与医患关系”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理论探究与实证分析。对信任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多元视角的理论关切和多重面向的实证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总体上来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立足于中微观的分析水平,以对信任的具体面向或具体领域提供理论洞察或实证支撑见长。基于这一学科特点,本辑设置“医患信任与冲突”“社会信任”“医患信任认知与信任修复”三个大栏目,每个栏目下再就相关主题呈现研究论文。

其中,“医患信任与冲突”这一主题,有七篇论文。李宇和王沛《医患信任关系建设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构想》从社会建构论的思路出发,提出医患信任的过程性理论框架,将直接的医患人际关系与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医事活动环境相结合,从而提出“原发性医患信任”“互动性医患信任”这两个具有创新性的概念,前者反映医患直接接触之前的社会心理活动背景,后者则聚焦医患接触的始末过程。在医患接触时,原发性信任是隐而不彰的,是双方不容易自觉的,如果没有被互动过程激活,它的作用是隐形的。互动性医患信任又被分为“初始”和“即时”,反映出医患关系的动态性和建构性,医患双方都在场,形成了情绪场、角色场、权力场。这一分析框架对医患信任的整体研究具有理论性的引领作用。接下来的五篇文章中,杨艳杰和褚海云的《基于PAC人际交互作用理论的医患关系优化模式构建》、伍麟和吴玥的《医患角色认同的冲突与医患信任的困境》、程婕婷的《交换资源特征对医患信任的影响: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朱艳丽的《患者社会地位感知与对医信任:差别性的影响因素》和艾娟的《医患冲突情境下的竞争受害者心理及其对策》,紧紧围绕医患互动中的患者地位感知、资源权力交换、受害者弱势心理进行了出色的分析,大大丰富了医患“互动”场域中,双方丰富的、具体的社会心理特性。该栏目下的第七篇论文是贺雯等的《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更多从原发性信任的群际关系角度提出了群际焦虑对刻板威胁导致的医患冲突的中介作用。

这些研究的特点是:第一,将医患关系看作一个互动过程;第二,医患关系是一个联系着大社会的小社会,是大小社会相互嵌入下的关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与人之间能不能建立信任的问题,而是不同角色的人之间、不同地位的人之间、不同资源占有者之间、不同主观地位认同和不同地位关系感知的人之间能不能建立信任,如何建立信任的问题。这些研究中,有些特别秉承了符号互动理论、角色理论、社会结构理论、群际关系理论、权力地位的分析视角等更具“社会”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有些则从情绪的角度入手,拓展了信任研究的边界。

“社会信任”这一主题的论文也有亮点。四篇论文中,张淑敏提出了宽容与信任的“认同-渲染”模型构想。她从宽容的概念出发,试图从人际、群际和文化三个维度,以认同和渲染过程联系信任与宽容。这一理论的构想尚显粗浅,但值得鼓励。在建构信任社会的过程中,提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间的宽容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但目前学界对信任与宽容之间的联动研究还不多,有必要结合具体研究领域加以拓展。周一骑等的《童年经历及当前压力感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把信任与发展心理学的生命史理论、生命策略理论联系起来,比较童年经历和当下感受对信任的影响,也反映了信任的大-小社会、过往-当下相互嵌套的思想。王磊的《社会信任与家庭幸福感的关系初探》和吕小康等的《消费不平等对社会信任的影响:社会地位的中介作用》都是用数据资料来分析影响社会信任的一些因素。这些研究不仅使我们了解宏观状况,而且通过实证分析寻找相关变量间的潜在关系,从而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信任这一现象,并可为后续的信任研究提供指引。

“医患信任认知与信任修复”的研究则关注到信任被破坏后重建的过程。尽管一些相关领域,例如社会政策、社会学、经济学也关注社会信任的制度建设、监管和责罚问题,但对于修复重建信任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还是十分欠缺的。本辑在这一主题下收录了三篇论文。姚琦等的论文《内隐人格理论与道歉方式对信任修复效果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相对于外归因的道歉方式,内归因的道歉方式的修复效果更好。汪新建和申悦的《医方对消极医疗结果的责任归因研究》直接聚焦责任归因,与王华和刘金兰的《关系就医与关系信任:中国医患形成初始信任判断的认知捷径》都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探讨医患信任过程中的某些社会和文化的特殊性,是很有前景、值得推进的研究。此部分两篇实验类文献的引入,使我们对信任修复过程的相关因果机制能有更具确证性的证据。

本辑《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发表的这些国内社会心理学界关于社会信任尤其是医患信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特点在于多元视角和边界拓展,反映了学界积极的理论探索和严谨的经验研究,必将推动社会信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进一步深入。当然,在连续两辑的组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国内关于医患信任和社会信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还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今后的工作,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推进。第一是具有高信效度的信任测量工具的建构与推广。应建构满足心理测量学标准的严谨量表,而非一般的、社会学意义上的问卷,从而提供更为精确的测量工具并进行规模的数据采集,以精准地掌握国内医患信任、社会信任的水平与变化趋势。第二是基于这些标准化测量工具,展开更为精确化设计的实证研究,尤其是聚焦具体社会信任现象的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研究,从而发现信任形成、改变、破裂与修改的因果机制,为信任干预措施的提出积累经验证据。第三是推进社会信任与医患信任的大数据研究。目前的研究多依赖传统的问卷法、实验法和访谈法进行,而网络技术的进步已经提供海量的信任文本资料,只是囿于技术水平与分析方法的局限,目前还较少有学者能够利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文本分析技术进行梳理与分析。期待国内社会心理学者能够赶上网络数据获取与分析的技术潮流,将大数据技术为我所用,共同拓展医患信任、社会信任以及整体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宽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