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周荣光先生在出版《命与运》之后,又推出了学术大作《天地方寸间》(上下册),可喜可贺。手捧上下两册本的《天地方寸间》,甚为震撼,深为敬佩,更为惊叹:中华奇男儿也!
荣光兄的《天地方寸间》,是一部学术之书,亦是一部人生之书。全书共六卷,包括“时势感语”“理性探索”“战略策划”“资源优化”“实践成果”“学科拓展”,以及“卷外卷”案例选载等,煌煌100多万字。从学术上来讲,它涉及区域经济学和策划学两个学科的交融应用,是几十年的研究实践之大成。从人生上来讲,它记叙了作者于1982年起,即自46岁那年开始,萌发“仕途淡去,学术有道”之念,从而走向亦政亦学、重学兼政之路,精心攻研和实践区域经济学的“学术理论”,通过30多年的努力,闯出了一条与他人不一样的奇特人生之路。
奇男儿也: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从46岁开始自我设计,如是成功者极少也。古圣人曾云: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历史对荣光兄曾极不公平,让他的上半生极为艰难坎坷。可他绝不屈服于命运。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他看到了后几十年自我设计的希望,就毅然于46岁那年开始了自己特别人生的自我设计——“仕途淡去,学术有道”,从仕途之路转向学术之道。而到了这个近“知天命”年纪的人生设计,或者说到了这个“近黄昏”年纪的人生之“立”,是完全不符合通常的人生之“立”规律的,也是一般人不敢去“立”的,不用说前行之路难之又难,而且成功希望渺又渺。何况他的学术起点,可以说低之又没有学历,没有平台,没有资料,没有助手,又已到了知天命之年。屈原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荣光兄不惧路漫漫之远,认定目标,知难而进,上下求索,非立不可,非求不可,以特别的活力和努力,终于在“知天命”之年走上了学术之路,在“花甲之年”求到了学术之经,在耄耋之年出版了学术巨著,活出并书写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人间不屈服于命运安排者有之,从“知天命之年”开始人生之“立”者则少,而一路拼搏之耄耋之年成功者则绝。这不是奇男儿又是什么!
奇男儿也:不陶醉于一地之功,从偏僻小镇走向全国各地,跨越之大者少见也。46岁之后,荣光兄的工作地域,主要就在温州市瓯海区的两个行政区域,先是偏僻的泽雅区,继而在“无镇”的新桥镇。他在这样两个当年毫无名气的小地方,经过职间担纲策划“浙江泽雅名胜风景区”和“浙江温州瓯海新桥镇城市化”两个乡镇发展项目,并精心付诸实践,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显著成果。在成功打响“温州西雁”之景区新品牌和“新桥模式”之城镇化新路子之后,他不满足一乡一镇之得,更没有陶醉于一乡一镇之功,也不受老年之身所束缚停步,而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此为新开端新起点,从小乡镇跨向大城市,从温州走向全中国,以专家、学者、研究员等身份,先后参与了福建、湖南、天津等省市有关城区重大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项目研究策划实践活动,直至80多岁依然受邀参与各地的相关项目之策划,取得了众多富有影响的重大成果。作为一个乡镇干部,能有一地之功已非易事,而能在全国各地建功又能有几人,直至耄耋之年仍能活跃在各地,恐怕就闻所未闻了。正如杜甫所诗云的那样:“吾闻良骥老始成,此马数年人更惊。”这在全国数以百万计的乡镇干部中,几乎是难得一见的。
奇男儿也:不为名声之好所累,终从一生小官成为受人敬佩的一代专家,如此槃涅者极少也。荣光兄一生为官,虽然始终只是一个小官——八品之官,但官声相当之好,忠诚于党,有胆有识,勇于改革,敢于担当,甚有作为,清正廉洁,在群众中享有非常好的口碑,曾先后获得了优秀干部、优秀党员、改革开放30周年十大风云人物、浙江好人等众多荣誉称号,但他绝不受众多荣誉所累,绝不受官声之好所累,而是认定“学术有道”,不求仕途升迁而攻学术有成,从知天命之年到古稀之年,不断砥砺,不断进取,对己官身“凤凰槃涅”,参与了一个个策划,完成了一项项工程,出版了一本本著作,特别是《跨越第三步》和这本《天地方寸间》,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肯定,成为中国城郊小城镇发展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生公务,半路学术;35年践行,50篇文选,以真挚的情感,求是的信仰,阅读世态,探究经济,策划时空,破译人类社会发展源与流。”这就实现了从官员之身到学者之身的大槃涅,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大家所敬仰的专家式人物。这是一个大转身而不是小转身,是一个大升华而不是小升华。即使再过多少年之后,他这个大槃涅的学术之路,这个大升华的学术建树,依然会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中国的几千万官员中,特别是在最基层的八品官员中,一生为官者到最后居然成为一代专家,并以学者之身传扬和垂名于世,这恐怕是难以想象也不敢想象的。
荣光兄的人生之路,对人们的启迪极大。一是不要埋怨命运之不公,到了中老年依然可以自我设计人生,开创一番自己所喜欢所追求的事业。古人曾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叹,今天则应加一句“莫等闲白了中老年头”之思,即使闲白了“少年头”,也还有一个“中年头”可不“白”;即使闲白了“少年头”、“中年头”,也还有一个“老年头”可不“白”。“不可以年老而自弃”,“晚达者未必不达”。二是“学术有道”之路更广阔,只要选择得适合于自己,谁都可以做一个能做的学术梦。在我们国家,在我们社会,应提倡和鼓励更多的人淡仕途重学术,鼓励更多的中老年人在“学术有道”之路前行求索。这不仅能让更多的人活出更为精彩的人生,而且能为国家的兴旺和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更多的正能量。
今日头条网里有一首诗,讲“五十是人生新开始”之哲理,特摘录于此:
人生就是一场百年马拉松
五十年只是走了一半
另一半行程才是真正的人生
你仅仅走一半行程
却积累了丰富的阅历
却能看到来时未发现的美景
五十岁的你体力下降了
但综合能力却处在人生抛物线的定点
只要认真规划
善于配置,注意保健
你在人生顶峰停留的时间就可能更长
所以,五十岁人生
既是人生的巅峰
也是人生新的开始
这首诗是写给所有的中老年人的,但也可以说是专门写给荣光兄的,可谓是荣光兄的点赞之歌。作者不一定知道荣光兄,但两人的心灵是相通的。但愿我们的国家,能多一些荣光兄这样的奇男儿。
荣光兄嘱我为《天地方寸间》作序,就匆匆写了如是几段话。既作为书之序,也作为人再识。这是人之幸,也是人之荣,特深谢之。
(作者为温州晚报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