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基因之外

如果上述内容是正确的,那么为何媒体从未向大众公布这些说法?我们要考虑一下上文中提到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研究的报道。

BBC广播四台一档名叫《今日》(Today)的节目宣称,这是一项“重大突破”,即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有96.6%并非由基因造成。之所以说重大是由于这项研究证明了精神分裂症基本不是基因造成的(基因的作用只占有3.4%),这与之前BBC宣扬的论调完全不同。

媒体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报道方式是十分典型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你没有察觉到事情的真相。很多情况下,研究会发现一组研究对象和另一组有少量DNA差异。媒体报道中从不提到的一点就是,这些基因变异实际上完全无法解释个体间心理特征为什么不同。读者只要登录我的网页,就能够找到相关的有力例证。2010年,我参加了BBC广播四台《今日》的一期节目,节目宣称,已有有力证据表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基因造成的。然而,如果说当时有任何发现或证据,我们也只能得出与之相反的理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成因至少有85%不是源于基因。事实上,从那时开始,研究证明这种病症大约仅有1%~3%是基因变异造成的。同时你还可以收听BBC广播四台一档名为《反馈》的节目在2013年播出的一期,我在当中指出,《今日》节目在他们的另一项报道中也提出过相同说法。这简直就是连环犯罪。

当然,如果你本就倾向于基因理论,同时内心又充满好奇,那么这件事当然不能就此盖棺定论。你可能会想:“好吧,他们现在确实还没有发现关键基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也不能找到这些基因,他们只需要一直寻找就好了。”

有可能你是对的。但是,闲话一句,我和许多分子基因学家都探讨过这个问题,私下里,他们坦承这些基因变异最终会被发现的可能性极小。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早已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寻找过这些基因,却以失败告终了。一些人争辩说微小变异难以被找到,是由于复杂的统计原因造成的,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变异根本不存在。

普通读者可能对这些小细节不感兴趣(详情见附录1),但我还是想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最近人们开始推断,人体内绝大部分基因都不过是“垃圾”,因为它们似乎没有任何用处。这些基因曾经发挥过作用,虽然在进化过程中被逐渐取代,却仍存在于人体的染色体组内。

面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现,以及人们预测基因在塑造我们个性上不起任何作用的事实,出于绝望,现在一些科学家试图将垃圾基因重新划为重要基因。

同样,私下里,几乎没有科学家认为垃圾基因会发挥多少作用。这是因为,基因需要编码转化为蛋白质才能对人类的塑造产生直接影响,然而人体内只有2%的基因能够完成这种转化,垃圾基因无法实现这种转化。

读者可能还听过其他理论,例如表观遗传学或基因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理论,我将这些理论放在附录1中,如果读者想要进一步探索可以进行参考。其实,最常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先天遗传与后天培养的“结合体”,这种说法并非两种理论的简单叠加(见第六章关于“麻烦”儿童的例证)。

对于多数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认为基因已经被研究证明具有重要作用,是因为一项关于同卵双胞胎的研究。这项研究假定双胞胎被分开抚养,由托马斯·布沙尔(Thomas Bouchard)带领,在明尼苏达州展开。其研究结果在电视纪录片、报纸文章以及书籍中得到大肆宣扬(见附录3)。

由于同卵双胞胎从出生不久就被分开抚养,这项研究提供的故事似乎毫无争议。尽管双胞胎被不同的非亲生父母抚养长大,他们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因此这些相似之处似乎只能用基因相同来解释。

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吉姆双胞胎的故事。兄弟两人先是娶了两名都叫作琳达的女子,随后又双双离婚,接着又娶了两名都叫作贝蒂的女子。两人都将自己的长子命名为詹姆斯·艾伦,幼时还都养过一条叫托依的狗。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表明这项双胞胎研究及其发现都是毫无信用可言的。实际上,人们对双胞胎研究的可靠性的怀疑由来已久(见附录3)。

或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双胞胎根本就没有在一出生或出生不久就被分开抚养。他们之中很多人都在后来的生活中有过大量接触。在参与研究之前,他们平均都有两年以上的接触时间,其中一对双胞胎的联系甚至长达23年。这就表明他们的相似之处可能是由于后天影响造成的,尤其是在幼年时期。

另一个严重问题是,所有参与研究的双胞胎都是自告奋勇参与进来的。在一些情况下,如果他们将这些自称相似的事件卖给媒体,甚至还能大赚一笔。如果他们声称他们的狗有相同的名字,或是其他方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他们就能够名利双收。

一些人承认自己说的一些相似事件是编造出来的,举例来说,据一对双胞胎称,他们曾谎称两人都梦想成为歌剧演员。科学界的同行都对这项研究存在质疑,因为研究者拒绝接受对研究数据的单独调查。如果人类基因组计划最终证明DNA的作用并不重要,那么这项研究就会被认为是一场彻底的骗局。

其他读者或许听说过上百项关于双胞胎共同长大的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双胞胎间心理特质的相似性并非是遗传造成的。简单来说,比起异卵双胞胎,同卵双胞胎更为相似的原因或许是抚养方式更为相似,而非基因相同。

连傻瓜都知道,这是因为相比异卵双胞胎,其他人对待同卵双胞胎的方式更为相似,而父母、老师以及其他人都能够轻易将异卵双胞胎区分开来(见附录2)。后天培养的相似性被人们误认为是基因遗传的相似性。

研究明确表明,人们对待同卵双胞胎的方式比对待异卵双胞胎的方式更加相似。举例来说,研究证明精神分裂症的部分成因是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这一点已经确认无疑。研究同卵及异卵双胞胎的后天培养时,人们发现同卵双胞胎更有可能同时遭受精神虐待和性虐待,这就导致他们同时患有精神分裂症。举例来说,那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同卵双胞胎同时遭受精神虐待的可能性比异卵双胞胎高一倍。

受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影响,我们可以确信由于同卵双胞胎的外表更为相似,他们会激发他人对他们同样的精神虐待,而并非由于基因造成性格方面的相似(很难相信儿童会激发父母的虐待)。另一项发现显示,如果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遭受性虐待而另一个没有,那么受到虐待的那个更有可能在成年后患上精神疾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情况也大致相同。父母的关注越少,双胞胎患病的概率越大。

对于我来说,最费解的一点就是基因学家到底怎样才能接受遗传性并非单纯是遗失,而是根本就不存在这一事实。一个简单的类比就能说明问题。我们来设定一个普通的场景:你下班回到家,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你十分确定下班的时候还带着它。你匆匆扫过厨房,又拍了拍自己的口袋,然后用固定电话拨了手机的号码。但手机依然吱都没吱一声。见鬼,肯定是手机没电了!尽管你敢发誓自己已经给那个该死的东西充过电。你又把手提包、大衣和车里都翻了个遍,然而还是没有找到手机。其他家庭成员也加入了搜索大军。孩子们有时会偷偷用那个手机玩玩游戏,像是《我的世界》和《部落冲突》之类,而现在他们都说自己没有拿手机,你却仍旧怀疑,还派他们去搜索自己的房间。你变得越来越沮丧,甚至开始反复搜索一些荒谬的地方——沙发靠垫后面、熨衣台里面,甚至是刚刚冲过水的马桶。你到底要怎样才肯接受自己的假设,即认为回家的时候带了手机是错误的?你回家时可能根本没有拿手机,而是落在了办公室里?

这就是那些一直致力于寻找影响心理特征的特定基因的人们所处的状态。他们必须开始接受不可能的理论,尽管在人们开始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前,他们对这些理论报以冷嘲热讽(如果你认为垃圾基因不是垃圾,嘲笑就是他们的回应)。这有点像那些搜索手机的人,他们不会直接否认自己坚持认为已经把手机带回家的说法,而会说:“你也知道,我以前一直排斥幽灵作怪的说法吧?不过,你要学会解放思想。理论上,这其实是完全有可能的,幽灵借走我的手机打个电话,然后很快会还回来,那时手机就会重新出现了。”

一些科学家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能够利用更加尖端的科技手段,并研究更大的样本,最终就能得到理想的结果,进而弥补双胞胎研究结果的不足。然而,一些权威杂志终于开始开始承认,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小,或者说不论样本多么广泛、科技多么先进,那些科学家都差不多已经找到了所需的全部结果。对于双胞胎研究的结果,人们很有可能要承认并接受那些结果是虚假的(见附录2和附录3),并探索其他可行方法。

然而,这些说法却无法让一些人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而科学家们的这种坚持会做到什么程度,我们能够从罗伯特·普罗明接受采访时的最终声明中看出来。在采访的末尾,普罗明被问到如果他一直寻找的基因永远无法被找到,他会怎样想。他回答说:“我仍然会一直坚信基因遗传是正确的。”这是一种信仰,而非科学。

在不远的将来,科技会发展到能够让每个人的每条染色体的每一部分都接受检测(全基因组定序)的程度。那时,就有可能让庞大的人类样本都接受检测,每个人基因上的30亿对碱基对都会接受检测。一旦这样的结果被发表,基因论者就再也无法装聋作哑。

对此我早已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心理特征由父母向子女传递的真正原因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模式。然而还有另一个问题。如果不是基因的缘故,那么该如何解释家族中兄弟姐妹间的相同或是不同呢?我会在接下来的两章中分开表述。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