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制造业历来是推动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一种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在人类从奴隶社会向封建时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较早地发明了冶铁术和铁质农具,从而在此后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社会中一直处于全球发展前列。
18世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能源业和机械业的出现同样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大机械生产为代表的全新劳作体系推动人类社会完成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20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的33%,但是仅仅20年之后,大清王朝就在英国发起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完败,自此开启了中华民族长达100多年的屈辱历程,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迅速下降。
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前赴后继的有识之士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工业强国”的努力。19世纪60~90年代,晚清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他们着眼于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以此抵御外国入侵。中日甲午战争后一直到“五四”运动前后,一些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又纷纷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经济掠夺,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全面启动了庞大的工业化进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至今已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尽管我国已经跻身工业大国之列,但我们的工业化进程远未完成,我们还不是工业强国。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济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所必经的历史进程,它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扩张,还包含人、组织、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及生产力等一系列质的重大转型升级。值得重视的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兴起,发达国家的政府与企业又纷纷开始积极实施工业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我国政府也及时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十八大又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特别是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及“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指导思想、主攻方向、实施方针、重点任务和行动纲领。近年来又积极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实施了一系列重要行动。其战略发展路线可解读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制造业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协调发展自主的技术、产业和应用,通过30年(3个阶段)的努力奋斗,实现从制造大国发展为制造先进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
在战略路线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即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是主线。这意味着,在信息化条件下,要建立强大的制造业,除了要有可靠的“硬部件、硬装备”,还要有过硬的“软部件、软装备”。因此,《中国制造2025》及其后的相关文件,对于新型工业的基础除了强调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等与工业密切相关的传统“四基”外,还强调要构筑“一硬”(自动控制与感知)、“一软”(工业核心软件)、“一网”(工业互联网)、“一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的新基础,这四个新基础无一例外都与信息化密切相关。两化融合事业既与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技术救国”“实业强国”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制造业发展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要求。两化融合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承载着我们百余年来的制造强国理想,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王建伟处长长期参与我国两化融合的战略策划、计划领导与实施实践,本书是他的经验与高见的完美总结。
本书从历史跨越、智能制造、强国战略等几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阐述,从中国工业发展的源起开始,一直到两化融合理念下的未来民族产业发展展望,其中涵盖了我国不同时期工业发展的不同状态与特征。夹缝求生的产业萌芽、一穷二白的艰辛初创、体系平稳后的发展瓶颈、“工业4.0”时期的时代际遇等,每一段历程都留下了开拓者们的印迹,每一段历史也都值得我们去铭记与考量。
除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之外,两化融合理念的战略意义也是本书探讨的重点。从民族生存发展的角度而言,信息化生产、销售体系的建立,对于我国的经济转型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而更为先进的产业体系,对我国在世界生产贸易链上的助推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
两化融合理念的推行,于外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于内也在默默地推动着我国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助推改造、行业的跨界大融合……要想完成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我们离不开两化融合的力量。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去书写与见证,而这也都是本书想要重点阐述的部分。
此外,本书对于智能化生产制造体系也有较为详尽的梳理:对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更为先进的生产理念都给出了全方位的解析,智慧工厂、智能车间、VR技术以及企业的智能化管理导入在本书中也都有深入的探讨。
所谓“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相信本书多方位的阐述与举证,必然有助于相关领域的决策者、从业者更深入地理解两化融合,更好地参与到制造强国建设事业中,值得相关人士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