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关注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行为,核心部分在理论和经验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1.本书第三章的理论模型借助Keen and Kotsogiannis(2002)将社会总资本做内生化处理,但是模型的效用函数相对简单,且较为特殊。如何将模型推广到无穷维时期进行考虑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问题,也是财政竞争理论一直努力的方向。此外,本部分理论结论缺乏经验研究的检验,对不同财政分权体制的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验证财政分权体制的差异对公共物品提供效率的影响程度,也是本书需要完善的地方。
2.本书第四章的经验研究部分只是粗略地利用自由转移支付和政府生产性支出比重进行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理论模型并没有否认Li and Zhou(2005)提出的“为增长而竞争”的逻辑,但是地方政府支出结构“重生产、轻福利”应归因于财政竞争还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模式,以及两种模式的贡献程度如何,还需要更加详尽的数据和更新的计量方法来进行分析。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可以通过在计量模型中控制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进行回归,尝试控制“为增长而竞争”的因素。
3.本书第五章的统计描述部分主要借助了范子英和张军(2010)、刘小勇和李真(2008)以及桂琦寒等(2004)对中国市场分割程度的描述。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度量方法,所以不同的测度方法得到的市场分割程度有一定的差异。如何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刻画市场分割成为今后努力的目标。除此之外,此章的理论模型假设只有一种商品,厂商的异质性源于生产技术,也没有考虑要素市场的均衡条件,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借助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框架,进行一般均衡分析。
4.对于研究地方政府行为而言,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形式是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合理地设定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成为有效分析地方政府行为的前提条件。根据经典的地方财政理论,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最大化居民福利水平,另外一种假定地方政府是“利维坦”——政府的目标是最大化财政收入。这两种假定对于分析中国现实问题而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中国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经济环境可能会造成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因而还需要更多的针对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目标函数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