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建构:云南L县的经验与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打造旅游体系

旅游是一个超级结构,旅游目的地建构并非建设几个旅游景点那么简单。在推进景区景点建设的同时,L县一直以“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的理念,全方位推进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通信、电力、城市配套设施、服务接待设施建设,打造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相关资料参考笔者对L县旅游局相关人员的访谈以及《L县县志》关于旅游的相关记载,访谈时间为2011年1月23日,访谈地点为L县城鲁布革大酒店。

一 优化景区配套服务

作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基础条件和核心要件,景区景点建设始终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核心,在景区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后,L县将景区建设聚焦在优化配套服务上。在九龙瀑布群景区,L县又推进了几项重要工程:一是进行了月牙湖拦河蓄水工程,建设调节水库,确保九龙瀑布能够摆脱季节控制,始终保持“中国最美瀑布”的万均之势与神奇流韵;二是完成了九龙河三段河道竹筏游览码头工程及河中枯水期游人换步台建设,提升了景区游览的趣味性;三是建设完成了九龙山庄,让游客在尽情玩乐之余,能够在景区食宿,让心灵在大自然的清净中得到新的洗礼。在鲁布革三峡景区,具有标志性的景区大门修建完毕,还引进了两艘新游船,让游客能够有更舒适的旅游体验,此外,改造了入口码头,修建了候船亭廊,引资建成度假小屋和风味餐馆,使景区具备了旅游目的地应有的设施设备。在多依河风景区,河流两岸的简易步行游路建设完毕,游客可以安心追逐河流清波、体会山水毓秀和自然清新,简易管理用房也已建成,此外,景区周边的农家乐能够满足游客基本的食宿需求。

二 改善景区通达条件

鲁布革三峡、多依河、九龙河都是深藏于丛山之间的美景,良好的通达条件是赋予这些景点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L县一直将改善交通作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点之一。1998年,L县投入近6000万元,修建了板羊旅游专线公路,与此前建成的新九旅游专线公路,形成了县城—多依河—鲁布革水电站—鲁布革峡谷—九龙瀑布群—县城的旅游环线,把县城与三个景区连在了一起,使游客不走回头路。1999年,L县又投资2178万元,改造板桥至鲁布革三峡27.5公里的板羊公路为油面旅游专用公路,新九公路在已完成7.3公里的基础上,完成延伸段9.2公里的路基工程,初步建成县城—九龙瀑布群—鲁布革三峡—鲁布革水电站—多依河—县城的旅游环线。此外,L县还通过国家、集体、个人投资购置豪华客车35辆、中巴车60辆、出租汽车86辆,方便了游客,改善了县内旅游区通达条件。

三 建立旅游管理机制

良好的旅游管理,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内涵,随着旅游业地位持续提升,并成为全县支柱产业之一,L县县委、县政府把提升旅游业管理水平纳入社会治理范畴,并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确保旅游业良好运行:一是将县旅游局从建设局中单列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权威性,便于对旅游开发事务进行有效的统筹、协调和推进;二是成立了风景区管理局,有利于对已经建成的风景区进行更有效、更科学、更细致的管理;三是成立了旅游开发总公司,有利于通过这一机构广泛向社会融资,以加大旅游投入,促进旅游发展。这些措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在很大程度上理顺了旅游开发、管理和运行机制,从而有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建构事业的良性发展。在单列旅游局的同时,L县还及时配齐旅游局、风景区管理局领导班子,并分配八名旅游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旅游部门工作,使旅游局一跃成为县政府举足轻重的部门。L县还不断建立和完善与旅游目的地建构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工作规程,旅游局和风景区管理局分别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同时,L县还加大了对风景区和旅游市场的管理力度:针对景区景点开发初期存在的诸多乱象,成立了多依河风景区管理开发委员会,派出公安和专职人员,对多依河风景区进行了全面整顿,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查处违纪违章事件,提高当地干部群众的文明意识和旅游意识,着力营造良好的旅游软环境;旅游局和有关职能部门还配合省市检查团和上级对口职能部门,对旅游定点接待单位和旅游车船进行规范化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建立旅游投诉机制,并及时有效处理相关案件,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接待单位等级评定、价格核定机制,以有效的机制杜绝乱收费、宰客等损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行为,维护游客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颁布了《旅游业资源管理暂行规定》和《L县关于加强风景区管理的通告》,进一步将旅游业管理和开发、风景区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一系列科学合理、运行有效、贯彻扎实的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规定,较好地维护了L县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 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旅游接待能力建设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没有与旅游开发规模相配套、相适应的旅游接待能力,游客的旅游体验必将受到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也必然受到损害。在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L县旅游曾经历了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的阵痛。根据相关人士介绍,在L县旅游开发初期,景区拥堵、一房难求的情况非常普遍,诸多旅游投诉也由此而来。为了有效化解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L县探索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体齐心协力、优势互补的旅游服务能力建设模式,多方筹集资金3亿多元,新建宾馆饭店30余家,其中包括三星级酒店2家、二星级酒店3家,实现县城接待总床位达12000床的旅游住宿接待能力。住宿接待能力提升的同时,餐饮方面的接待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在20世纪末,L县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餐馆超过500家,伴随着旅游开发进程,全县还兴办了“农家乐”70余户,实现了可基本满足游客需要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L县还邀请相关机构对全县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当然,作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L县的旅游服务能力建设始终伴随着旅游目的地建设实践扎实推进,早在21世纪前几年,便投资数千万元,对县城街道进行改造和绿化、美化,使小城充满了现代气息;通过国家、集体、个人出资的方式,投资上亿元建宾馆饭店,新增中高档床位1217个,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旅游接待需要。

五 丰富旅游宣传路径

旅游目的地建构的终极目标是吸引游客凝视,因而适当得体的旅游宣传,对旅游目的地建构特别重要。L县一直高度重视旅游宣传,并随着旅游目的地建构实践的推进不断创新和丰富旅游宣介路径。经历了出版风光画册、拍摄风光片、发表风光美文等传统旅游宣传阶段,L县的旅游宣传水平不断提升,并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前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召开旅游推介会和发布旅游宣传广告;主办摄影比赛、举办摄影展等,直观地展示山水之美,塑造和宣介旅游目的地形象;邀请国内外旅游考察团赴L县考察旅游市场,开发潜在旅游客源地;邀请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电视台到L县拍摄旅游风光片,向全世界广泛推介L县旅游。这些宣传方式,极大地促进了L县旅游的发展,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异军突起,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根据有关资料,到1998年,L县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超过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高达1700万元,在全省亦居于较为靠前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