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抗议歌曲
从前从前,戒严的时代,“党外”群众集会现场总会唱几首老歌,寄忧思于旧曲。最常唱的是《望春风》(盼呀盼,那英俊的少年郎竟是风声来相骗,民主的春风何时才会来?)、《雨夜花》和《补破网》(风雨摧残落地的花瓣、千疮百孔的渔网,像白色恐怖以来饱受糟践、碎了一地的台湾人的心)、《月夜愁》(思念的伊无踪影,只能唱着断肠诗,等待梦中相见——那人或许是在暗夜被带走的吧?)、《望你早归》(“美丽岛”事件之后,政治犯家属投身选举“代夫出征”的集会总要唱这首),还有《黄昏的故乡》(常为那些登上“黑名单”有家归不得的海外异议分子而唱)……
《望春风》、《雨夜花》、《月夜愁》都是三〇年代的作品,《望你早归》和《补破网》写于日本战败、二二八前夕的四〇年代,《黄昏的故乡》则改编自一九五八年的日本歌谣。创作者初衷未必关乎政治社会,然而听者有心,一旦在那样的场合唱出来,字字句句都映照着戒严时代集体的苦痛和压抑。
一九九一年,青年歌手朱约信(后来改以艺名“猪头皮”行世)常在选举场唱那几首早已变成“基本曲目”的闽南语老歌。朱约信回忆,一天唱罢,牧师许天贤上台演讲,问大家:“我们为什么老是唱悲歌?总有一天,我们不需要再唱那些悲歌,可以把《望春风》、《雨夜花》、《补破网》、《月夜愁》锁到抽屉里,不用再唱了,因为到时候,台湾已不再悲情了!”
朱约信很受震动,遂大胆实验,写了首新歌《望花补夜》(四首老歌标题各取一字),收录在后解严时代“新台语歌”风潮的重量合辑《办桌》。朱约信希望这首歌能“借由欢乐、跳舞的摇滚形式来告别悲情”,他巧手把老歌段落穿插在扭扭舞风格的摇滚新曲,还添上了几句新词:
补破网
愈补着愈大孔
打拼无采工(再拼命也是白费工夫)
借一支螺丝嘛无通
拢总提去箍面桶
望春风
车轮破去拢无风(车轮破了气漏光)
望春风
便所塞咧嘛没通
望春风
几百年搁咧望春风(几百年了还在望春风)
望春风
新妇仔挡无着去找庙公(媳妇忍不住去找庙祝)
“箍面桶”音似“国民党”, “车轮”则是民间对党徽的蔑称。朱约信寓讥刺于谐谑,确实一洗多年郁积的悲情。话说尽管解严,在唱片里指名道姓地骂国民党,还是多少有点儿犯忌讳。一九八九年,陈明章在文化大学演唱,《庆端阳》加入大段即兴口白,提到国民党的时候,以“啥咪党”名之:
今年的五月初五端阳时,台湾西部的河川拢已经变做臭水沟仔啰!
在彼咧“啥咪党”的英明领导下,咱大家伫咧臭水沟仔内底划龙船(我们大家在臭水沟里划龙船)……
一如朱约信所述:直到八九十年代之交,这些“老台语悲歌”仍是“异议活动”现场的“主旋律”。彼时青壮世代尝试的“新台语歌”、“台语摇滚”企图洗刷母语歌曲总是与悲情捆绑的宿命,固然成果斐然(想想陈明章、林强、伍佰、猪头皮),但宜于搬上街头众声齐唱的“运动歌曲”仍然欠奉——“运动歌曲”必须旋律鲜明、好记好唱。当年街头抗议用以鼓舞士气的战歌,选择始终不多。《国际歌》和大多数台湾人缺乏情感联系,歌词也不容易一口气背下。《美丽岛》美则美矣,抒情的三拍子实在很难归入“战歌”之林。一九九二年,后来组成“黑手那卡西工人乐队”的陈柏伟写的《团结斗阵行》,算是那个时期“街头战歌”的佳作:
团结啊团结啊力量大
团结啊团结啊斗阵行(“斗阵”即“一起”)
用咱的双手去争权利
团结啦团结啊斗阵行
只要咱团结啊斗阵拼
资本家看到也会惊
解严二十几年,我们多了若干上街头和当权者对干的歌:九〇年代末“交工乐队”为美浓反水库运动写下一批痛快淋漓的歌(水库若筑得,屎也食得!),还拿下两座金曲奖。长年和底层劳工作伙歌唱的“黑手那卡西”先后和恶性关厂受害者、失业公娼、工伤致残者、乐生疗养院民合作写歌,为那些苦涩曲折的生命历程留下生动的见证。可惜,那些歌流传范围有限,毕竟没能广为传唱。
近年,引燃青年怒火的政治社会事件接二连三,关注公共议题、走上街头的年轻人也愈来愈多。这几年,我在游行队伍中听过女学生嫩嫩地弹唱吴志宁的《全心全意爱你》、听过众人合唱灭火器乐团的《晚安台湾》……而我始终期待:温柔抒情之外,能不能在街头听到属于新一代的战歌?那该是一首好记好唱、热血澎湃而且适合在任何抗争场合鼓舞士气的歌。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四日,镇暴警察流血驱离占领“行政院”民众,两天后,二十八岁的“灭火器”主唱杨大正流着眼泪写出了《岛屿天光》。这首歌青春热血、语言朴直,副歌听过一遍就会粘在脑子里,几天几夜都甩不掉:
天色渐渐光
咱就大声来唱着歌
一直到希望的光线
照着岛屿每一个人
天色渐渐光
咱就大声来唱着歌
日头一攀上山
就会使转去啦(就可以回去啦)
《岛屿天光》靠网络力量迅猛扩散,一夜爆红:三月底北艺大同学制作的MV上传youtube,短短三星期已经累积一百六十多万次点播,并在网络衍生无数翻唱、改编版本:清唱版、弦乐版、铜管五重奏版、军乐版、乌克丽丽版、八位元电玩配乐版、各校学生大合唱版……《岛屿天光》一出世便注定成为台湾年轻人的“年度歌曲”,尽管它连实体CD都还没发行,也没有花一毛钱买广告。
等了这么多年,台湾青年终于有了一首斗志昂扬、好听好唱而且完全属于这个世代的“街头战歌”,真不容易。
我心目中“完美的抗议歌曲”,得满足几个条件:它要鼓舞士气,不宜悲伤消沉(但悲壮是可以的),适用各种类型的抗争场合,最重要的是歌词简洁、旋律好唱,否则大家唱不上去又忘词就漏气了(缘此,我对百老汇歌曲改编的《你甘有听到咱的歌》总是心存遗憾——这首歌尽管悲壮,却极难唱好)。
从这样的标准来看,还是想带你回去听一首古老的歌,六〇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主题曲”We Shall Overcome:
我们必将得胜
我们必将得胜
总有一天
我们必将得胜
我心深处
始终相信
总有一天
我们必将得胜
头两句的“我们终会得胜”,在后面几段依序换成“我们携手前进”、“我们要和平”、“我们不害怕”、“全世界在一起”,境界层层翻高。We Shall Overcome意象朴实大气、旋律优美动听,适宜独唱,更适宜合唱。就像大部分传统民谣,它没有“主歌”、“副歌”之分,同一段旋律重复,在运动现场可以任取需要的段落来唱,长短由人,根本就是为了群众集会量身打造。这首歌传遍世界,衍生各种语言的版本。六〇年代末,郑儿玉牧师为它填上闽南语词,变成了《咱要出头天》,成为戒严时代党外抗争场合屡屡传唱的“地下歌曲”, “出头天”一词,亦成为反威权意识的标帜:
咱要出头天
咱要出头天
有一日要出头天
我心深信
拢无侥疑
有一日要出头天
We Shall Overcome是由美国左翼民谣歌手皮特·西格尔(Peter Seeger)改写二十世纪初的黑人灵歌而成。西格尔毕生站在底层人民之中,以琴为枪炮、以歌为弹药奋战不懈,直到晚年依然战力旺盛:二〇一一年纽约“占领华尔街”运动期间,九十二岁的西格尔还曾带着上千群众,集体徒步三十条街来到哥伦布广场“占领现场”,领着全场齐唱这首历久弥新的We Shall Overcome。
西格尔是“根红苗正”的老左派,早年曾经加入共产党。他师从美国草根民谣史传奇大师伍迪·格斯里(Woody Guthrie),唱遍了工厂、农庄、教会和移民社区。他常常在罢工现场唱歌鼓动士气,也常趁旅行四方搜集各地民谣,改编传唱。四五十年代之交,他组的流行民谣团体“编织者”(The Weavers)一度是全美国最受欢迎的演唱组合,唱片销量数以百万计。他编写的《如何演奏五弦斑鸠琴》畅销多年,让斑鸠琴变成了美国民谣的招牌乐器。
五〇年代“麦卡锡主义”白色恐怖期间,西格尔的“红左”案底让他屡遭打压。电台封杀他的作品,唱片没人出版,场馆不敢雇他表演,直到六〇年代初“恐共症候群”退烧,西格尔才得以重回舞台。彼时美国青年歌手掀起“民谣复兴”运动,他也不吝大力提拔琼·贝兹(Joan Baez)、鲍勃·迪伦这些新锐歌者,西格尔变成了年轻一代歌手的精神领袖。
一九四七年,西格尔把之前流传的We Will Overcome改成We Shall Overcome:他认为与其用难唱的will押头韵,不如改成开口音的shall,唱来更响亮。他又梳理段落,加入“我们携手前进”、“我们要和平”、“我们不害怕”,冲淡宗教意味,加强心连心对抗强权的意象。这首歌愈传愈广,到六〇年代初,已经是“民谣复兴”众口齐唱的标准曲目了。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马丁·路德·金牧师领导三十万群众在首都华盛顿举办大游行,争取非裔平权,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不朽的“我有一个梦”演讲。就在这一天,二十二岁的琼·贝兹领着全场群众大合唱We Shall Overcome,从此落实这首歌作为“民权运动主题曲”的地位。贝兹带着它唱遍大半世界,这首歌经历肯尼迪总统遇刺、越战、马丁·路德·金遇刺、种族暴动,到了一九六九年,贝兹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对着五十万人唱这首歌,新一代的孩子仍能纵声合唱。走过动荡的六〇年代,字字句句益发显得意义深远。
不过,若问我心目中这首歌的“决定版”,还是要请你听听一九六三年皮特·西格尔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唱实况:西格尔领唱,观众答唱,大家都对这首歌了然于心,于是西格尔让观众唱主旋律,自己为大家唱和声,不忘为大家提词。他的和声简直出神入化,从高音到低音,从抒情到激昂,和全场的歌声交织,共同成就了一首壮阔美丽的作品。歌到中段,西格尔请大家再唱一次“我们不害怕”,你仿佛看见音乐厅观众纷纷化身正义的天使,云破天开,几千个灵魂一齐发出亮光……
面对政客煽起的仇恨、镇暴警察的棍棒、水炮的轰击、黑道的恐吓,谁不害怕?那就再听一次这首歌吧。只要知道我们紧紧握着手站在一块儿,全世界都在看,你我毕竟并不孤独,那么便没什么好怕的了。
二〇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