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诚信篇:品德·诚信·责任(4)
刘老师通过与他们交流,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家庭矛盾突出、学习没有目标、人生没有理想。刘老师问他们“为什么上普高”,他们的回答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初二之前贪玩儿,到了初三,家长管得紧了,好好学了一段时间,考的分数虽然不高,家长交点儿择校费就上高中了。刚上高中,觉得升学考试还早呢,没在学习上下工夫,期末一考,成绩中下,越往后越跟不上学习进度,和同学们的差距越来越大。老师上课提问,认为老师故意要他们难看,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故意捣乱。到高三,老师讲什么根本就听不懂了。
刘老师问他们:“在学校学不会,考学无望,为什么还要坚持在学校里?”
回答是:“家长不允许,家长认为上了高中,就应该参加高考。”可是他们上课不听、下课不记、甚至上课就装病,下课就精神,一天十几个小时与老师周旋,活得一点也不轻松,甚至是一种煎熬。
人生本来就是有差异的,同一个家庭的几个孩子,兴趣不尽相同;同一个老师上课,学生收获各异。但这也正是独生子女时代的父母不愿承认的事实。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都希望为孩子打造最美好的人生,所以不管孩子是不是喜欢读书,都要送孩子读高中,哪怕是分数不够,交高价学费也在所不惜。
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些孩子并非一无是处,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事,他们也会下工夫,可是对自己厌烦的事情,就相当抵触。教育发展到今天,可谓百花齐放,职业教育、特色教育层出不穷。如果家长能准确分析孩子的个性,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让孩子能够尽早学到一技之长,他们的青春会更充实、生活会更自信,人生会更快乐、更成功。毕竟,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青春是短暂的,学习的最佳时机是有限的,希望家长不要等到孩子高考失利,再重新选择出路,还是针对孩子的特点,早作打算为好。
老师可怜厌学孩子给我们的启示:
(1)慎重择校。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学习基础,不考虑孩子的爱好,不管孩子的成绩,不惜一切代价在示范性高中门前挤着择校,只能使孩子变得更加厌学。
(2)全面了解孩子。有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差,但是动手能力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学习成绩,在职业学校为孩子选择一门好专业,让孩子学一手好技艺,也许孩子能成为一名高级技工。
(3)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孩子。许多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如果努力学习,就应该考上名牌大学。请不要忘记,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如果你的孩子九年里学习成绩没有赶到前边,全靠最后高中三年超过别人,除非出现奇迹。
给家长的建议之十九:家长不要恐吓孩有的家长性格暴躁,一生气可能会说一些过分的话来恐吓孩子。其实,恐吓孩子不但起不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反而会引起一些副效应,使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恐吓孩子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一、家长逐渐丧失威信
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因为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都来自父母,在孩子的心中,父母的言行都是对的,很有威信。如果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遇事就是简单粗暴地恐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发现:父母原来并没有什么,只会用假话、大话吓人而已。父母的威信就会逐渐丧失。同时,孩子还会发现,父母的恐吓并不能落实,随着次数的增加,孩子慢慢体会到家长这块“云彩”是“干打雷,不下雨”。于是,恐吓也就失去了作用。
二、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们的心理素质、性格特点不一样,恐吓会出现不同的副作用。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胆小怕事,遇到父母的恐吓,一旦信以为真,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要经常处在惊恐不安、心惊胆战之中,惶惶不可终日。这样极易引起多种疾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孩子害怕家长兑现恐吓,干脆离家出走或自寻短见,造成一幕幕悲剧。家长就追悔莫及了。同时,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本来就会产生不同的恐惧心理,家长不能再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三、容易激起孩子反抗
有的孩子个性倔强,争强好胜,又有胆量,如果家长一味地恐吓,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进而产生逆反心理——你让我往东,我偏往西;你不让我这样干,我就偏那样干。孩子一旦产生这样的情绪,家长也就只有着急的份儿了。还有的孩子干脆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接触一些好吃懒做、坑蒙拐骗的不法分子,从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鉴于以上原因,家长不要用恐吓来教育孩子。
经典案例:你再不听话就卖了你
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聪明伶俐。有一次,她与妈妈在村里的商店看到一个玩具,就求妈妈给她买。妈妈不想给她买,就带着她回家了。结果,回到家她还是哭着、闹着要妈妈买,怎么哄也没用,妈妈一着急就说:“你再不听话,我就卖了你!”
小女孩一听,突然不闹了,拉着妈妈就往外走,嘴里还说:“走,你去卖了我吧!”
这时,妈妈的脸再也绷不住了,她没有想到幼小的女儿会这样,她首先笑起来了。一直在一旁观看的爷爷、奶奶也笑了,说:“去吧,看你能卖了闺女呢?”
小女孩有恃无恐地说:“卖了我,看我爸爸回来不责怪你!”
原来小女孩心里知道,妈妈的话只是吓唬她而已。由此可见,遇到聪明的孩子,恐吓根本不起作用。
小女孩妈妈给我们的启示:
(1)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说。凡是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对孩子说。如果家长总是说到做不到,就会使孩子变得有恃无恐。
(2)恐吓孩子更是要不得。恐吓的结果有二:一是遇到聪明的孩子,他不怕,不管用;二是孩子胆小,家长的恐吓最后把孩子吓成胆小怕事、没有主见、遇事慌张的庸才。
(3)了解孩子的心理,讲清道理,以理服人。如果家长能做到以理服人,从小给孩子养成讲道理的习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给家长的建议之二十:家长十招教孩子健康成长
一、多表扬孩子
孩子有了自信心,才肯学习。家长要注意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予以表扬,使孩子每天都有成功的感觉。
二、了解孩子
在学习、生活中,孩子会遇到一些困难,家长要了解孩子有什么困难,鼓励孩子勇于克服困难,相信孩子一定能战胜困难。
三、帮助孩子制定奋斗目标
家长要有意地给孩子制定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让孩子充满自信地去完成。
四、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刺激其求知的欲望
家长要注意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学习。
五、教育孩子树立责任心
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属于自己的责任,要勇于承担。
六、家长做事要自信
言必行,行必果,家长应给孩子做好表率。
七、教育孩子尊敬老师
不在孩子面前诋毁孩子的老师。
八、制定家庭学习计划,严格执行
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鼓励孩子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
鼓励孩子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十、多与老师沟通
纪律上严格要求,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请假缺课。
经典案例:有天赋更需严格培养
莫扎特是举世闻名的音乐家,从幼年时起就显示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他六岁时已能作曲,并开始在欧洲各地演奏旅行,人称“神童”。此后他专攻作曲,留下了多达六百首作品。莫扎特是一个有着奇迹般才能的人,他的才能之所以能得到发挥,其父列奥波德无疑起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莫扎特的父亲是一流的“教育家”。
莫扎特的父亲列奥波德是个宫廷音乐家,头脑极其聪慧,对音乐情有独钟,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他也许能够成为作曲名家,在音乐史上留下他的名字。
列奥波德先教女儿娜纳尔学习音乐。姐姐练习弹琴时,莫扎特总是在一边听着。练习一结束,莫扎特便抢着也要学。那时他才3岁左右,见他还小,便哄骗他别闹,但儿子不从。无奈,只好试着教他。不料稍稍一指点,莫扎特便记住了。颇感惊讶,便用专为女儿编写的练习册开始正式教莫扎特。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这个父亲的人生就奉献给了“莫扎特”这个音乐的圣灵。
开始,怕儿子负担过重,列奥波德并没有教他作曲,可是五岁的儿子看到父亲作曲,就开始学习作曲。
一天,走进莫扎特的房间,看到儿子正在专心致志地写什么,列奥波德就问:“莫扎特,你在写什么?”当他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大为惊叹,原来儿子在谱写钢琴演奏曲,而且写的完全符合规则。
他故意逗儿子说:“莫扎特,你知道吗?你谱写的这个曲子能不能演奏啊?”
小莫扎特回答说:“又有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修改呢?”
列奥波德对儿子的天赋惊异不已,此后便加大了教学难度。同龄孩子在玩耍时,莫扎特却每天在家练琴,整天埋头于音乐。
为了让儿子增长更多的音乐知识,从1761年秋天起,列奥波德就带着六岁的莫扎特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没想到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接着,他带着莫扎特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瑞士等国相继演出,每到一个地方,莫扎特的演出都会获得观众的好评。
在旅行演出中,列奥波德清楚地认识到莫扎特虽然有过人的音乐天赋,但是因为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文化基础太差了,发展会受到限制。而且,已有的名气对莫扎特的成长未必是件好事。列奥波德担心莫扎特沉浸在荣誉里骄傲自满,从而毁了前途。因为只有音乐天赋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要想成功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旅行回来后,列奥波德为莫扎特制定了系统的学习计划,从读写开始,到算术、历史、地理、外语等,要求非常严格,莫扎特每天必须完成学习计划,否则就不能吃饭。
父亲的严格要求,加上莫扎特的勤奋刻苦,莫扎特终于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
莫扎特父亲给我们的启示:
(1)必须做到因材施教。谁都知道因材施教,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却不多,孩子到底属于什么“材”?值得家长深思。
(2)发现孩子天赋,就要不惜代价去培养。莫扎特的父亲发现儿子惊人的天赋以后,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专心培养儿子,精神可嘉。
(3)有天赋的孩子更需要严格要求。俗话说:“响鼓也要重锤敲”,对于天赋极高的孩子,更要严格要求。否则,就会成为“方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