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长腿”爱德华一世统治下的英格兰(3)
从与可怕敌人的对峙中解脱出来之后,国王为苏格兰制定了一份更为公平的计划,将苏格兰政府职位均分给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贵族们,并赦免了过往的一切罪责。年迈的国王认为这样做能化解一切。
但他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科明和布鲁斯密谋,约定在邓弗里斯的灰修士教堂见面。但据说科明设计了布鲁斯,向国王通风报信;布鲁斯也被告知说科明很危险,一场打斗可能在所难免——某天晚饭时,布鲁斯收到了朋友格洛斯特伯爵送来的十二便士和一双马刺,这就是警告他的标志。然后他便飞身上马带着满腔怒气赴约。这是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为了防止有人跟踪他还把马蹄铁倒装着。途中他碰见了一个面目可憎的仆人——科明的信使,于是他杀掉了这名信使,并在这人的衣服口袋里发现了一封能证明科明的背叛的信件。不管情况将如何,这对头脑发热的仇敌都极有可能在碰面的教堂大吵一架。而且不论他们争吵了什么,他们都确实在这个教堂里口角相向,而后布鲁斯拔出匕首把科明刺翻在地。当脸色苍白心慌意乱的布鲁斯走出来时,一直等待着他的朋友们问他怎么了,“我认为我杀死了科明。”他说。“你认为你杀死了他?”其中一个人说道,“那就让我确定一下吧!”说罢他就走进教堂,当他发现科明还活着之后,就继续捅了他好几刀。他们知道爱德华国王永远也不会赦免这桩新的罪行,便宣布布鲁斯为苏格兰王,并在斯昆加冕——当然这一次没有石椅的见证。然后他们再一次反叛了。
当国王听到这个消息时,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愤怒。他将威尔士亲王和两百七十名年轻贵族封为骑士,并命人砍下圣殿花园的树木为这些骑士做帐篷。按照惯例,他们整夜看守着自己的铠甲,一些人守在圣殿教堂,一些人则守在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在接下来的公众盛宴上,吟游诗人们把两只裹着金网的天鹅摆在桌上,国王则以此和上帝之名起誓,他一定会为科明复仇,并惩罚万恶的布鲁斯。在所有人的见证下,他授意儿子威尔士亲王,如果他没达成誓言就去世了,那么直到复仇完成那天才可将他埋葬。第二天清晨,亲王和其他所有年轻的骑士一起策马奔赴边境加入了英格兰军队,此时已经卧病不起的国王则坐着马车跟随在后。
在输掉一场战役并面临重重危险和苦难的情况下,布鲁斯逃往爱尔兰,在那里躲藏了一个冬天。这个冬天,爱德华则在追捕和处死布鲁斯的亲属随从中度过。对于这些人,无论老少,他都没有表现出一丝怜悯或仁慈。第二年的春天,布鲁斯重新露面了,并且赢得了几次胜利。在这些战役中,双方都表现得极为残暴。比方说布鲁斯那两个因身负重伤而被俘虏的兄弟,被爱德华下令立即处死。布鲁斯的朋友约翰﹒道格拉斯爵士从一名英格兰爵士那里夺回了自己的道格拉斯城堡,他屠杀了所有的守卫并一把火烧焦了所有尸体,他的手下把这个被极其恐怖的方法“烹制”过的地方叫做“道格拉斯肉柜”。但是布鲁斯仍旧取得了胜利,并一路把彭布罗克伯爵和格洛斯特伯爵赶到了埃尔城堡而后发起围攻。
卧床一冬仍从病床侧畔指挥军队的国王现已动身前往卡莱尔,在那里他命人将旅途中自己使用的担架抬到大教堂献给上帝。然而,他重新回到马背上——这也是他最后一次骑马了。他已六十九岁高龄,已统治了三十五年之久。他已病入膏肓,四天只能行进六英里。但即使是以这种步调,他仍坚定地一步步迈向边界。最后,他倒在了沙堡村,临终前交代身旁的人要让威尔士亲王记住他父亲的誓言,除非完全征服苏格兰否则永不停歇。随后,他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1]英格兰的爱德华一世(Edward I of England,1239-1307),也被称为“长腿爱德华”或“苏格兰人的锤子”,亨利三世的长子。平定了英格兰内部的反叛之后,他前往圣地参加了第九次十字军东征,返回途中(1272年)得知其父的死讯,并与1274年回到伦敦并被加冕为英格兰国王。(译注)
[2]拿撒勒(Nazareth),巴勒斯坦地区北部古城,相传为耶稣的故乡。(译注)
[3]雅法(Jaffa),以色列西部的港口城市港,位于现今特拉维夫-雅法城区的最南端,也是其最古老的部分。(译注)
[4]埃米尔(Emir),阿拉伯国家的贵族头衔,此封号用于中东地区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译注)
[5]圣神降临节(Whitsun),也称五旬日(Pentecost),指自圣诞节前的四个星期的星期日起,至圣诞节止,圣神降临节为迎接耶稣的诞生和他将来的复临这段时期。在降临节期间,人们要预备好自己心灵,以等候欢迎耶稣诞生,因此这个节期十分重要。(译注)
[6]即卡斯蒂利亚的埃莉诺(Eleanor of Castile,1241-1290),蓬提厄女伯爵,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的第一位王后。(译注)
[7]多佛尔(Dover),位于英格兰肯特郡的海港城市,距离法国城市加来很近,因此成为英国最繁忙的海港之一。(译注)
[8]大宪章(拉丁语为Magna Carta,英语为the Great Charter),是英国最初于1215年订立的拉丁文政治性授权文件;但在随后的版本中,大部分对英国王室绝对权力的直接挑战条目被删除;1225年首次成为法律;1297年的英文版本至今仍然是英格兰威尔士的有效法律。大宪章是封建贵族用来对抗英国国(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约翰)权力的封建权利保障协议。大宪章要求王室放弃部分权力,尊重司法过程,接受王权受法律的限制。大宪章是英国在建立宪法政治这长远历史过程的开始。(译注)[9]卢埃林·格鲁菲兹(LlywelynapGruffydd,意为“卢埃林,格鲁菲兹之子”,约1223-1282),是独立威尔士的最后一位亲王。(译注)
[10]梅林(Merlin),亚瑟王传奇中辅佐亚瑟王的魔法师和先知,这个角色的标准形象和身份最早出现在蒙茅斯的杰佛里(Ge of frey of Monmouth,约1100-约1155)的《梅林生平》(Vita Merlini)和《梅林预言》(Prophetiae Merlini)中。(译注)
[11]即戴维兹·格鲁菲兹(Dafyddap Gruffydd,意为“戴维兹,格鲁菲兹之子”,1238-1283),1282年起为威尔士亲王,是独立威尔士的最后一位统治者。(译注)[12]既法兰西的腓力四世(Philip IV of France,1268-1314)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Louis IX of France,1214-1270)的孙子。于1285年成为法兰西国王。(译注)
[13]埃德蒙“十字背”克劳奇贝克(Edmund Crouchback,1245-1296),因为曾在第九次十字军东征中衣服背后绣着十字架而被称为Crouchback,第一代莱斯特和兰开斯特公爵,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第二个存活到成年的儿子。他于1276年迎娶了守寡的纳瓦尔王后阿图瓦的布朗什(Blanche of Artois,1248-1302)。布朗什的前夫为纳瓦尔的亨利一世(Henry I of Navarre,约1244-1274),他们的女儿纳瓦尔若昂一世(Joan I of Navarre,1273-1305)于1285年成为法兰西王后。(译注)
[14]法兰西的玛格丽特(Marguerite of France,约1279-1318),腓力四世的妹妹,爱德华一世的第二任王后。(译注)
[15]英格兰的伊莎贝拉(Isabella of England,1295-1358),腓力四世和若昂一世的女儿,于1308至1327年间为英格兰王后。(译注)
[16]汉弗莱﹒德·波鸿(Humphrey de Bohun,约1249-1298),第三代赫里福德伯爵和第二代埃塞克斯伯爵,曾在爱德华一世的威尔士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译注)
[17]罗杰﹒比哥德(Roger Bigod,约1245-1306年之前),第五代诺福克伯爵。(译注)
[18]苏格兰的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 of Scotland,1241-1286),1249年起为苏格兰国王。(译注)
[19]英格兰的玛格丽特(Margaret of England,1240-1275),亨利三世的第二个孩子,于1251年嫁与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成为苏格兰王后。(译注)
[20]“挪威少女”玛格丽特(Margaret“Maid of Norway”,1283-1290),也被称为苏格兰的玛格丽特,于1286年起为名义上的苏格兰女王,但直到1290年才前往苏格兰。当她到达奥克尼群岛时不幸身亡,尸骨被送回挪威掩埋。(译注)
[21]即未来的英格兰的爱德华二世(Edward II of England,1284-1327),他最终迎娶法兰西公主伊莎贝拉为妻(见上文),并于1327年被他的妻子罢免。(译注)
[22]约翰·贝利奥尔(John Balliol,约1249-1314),1292至1296年间为苏格兰国王。(译注)
[23]罗伯特·德·布鲁斯(Robert de Brus,约1210-1295),第五代安嫩代尔勋爵,苏格兰摄政王,1290至1292年间苏格兰王位的竞争者之一,他的孙子罗伯特·布鲁斯(RoberttheBruce,1275-1329)最终成为苏格兰国王。(译注)
[24]斯昆(Scone),苏格兰历史上最知名的城镇,古苏格兰王国最初的几百年内的实际首都,当时是重要的政治和宗教中心。斯昆修道院(SconeAbbey),是苏格兰王国最重要的宗教机构,王国君主加冕的圣地。开国君王肯尼思一世当年在此加冕时就座的大岩石被称为“斯昆石”或者“命运之石”,是直到今天为止英国君主加冕时必须的圣物。(译注)
[25]这里指的是邓巴之战(Battle of Dunbar),发生于1296年4月27日。英格兰军队攻陷贝里克(Berwick)之后便行至距离贝里克仅几英里远的海岸城市邓巴,围攻邓巴城堡。英君的主帅为约翰·德·瓦伦(JohndeWarenne,1231-约1304),第六代萨里伯爵,同时也是苏格兰国王贝利奥尔的岳父。该战役最终以英格兰胜利、苏格兰惨败而告终。(译注)
[26]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卒于1305年),苏格兰乡绅,是苏格兰独立战争中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带领苏格兰军队在斯特灵桥战役中击败英格兰军队,并在国王尚未选出的情况下被任命为苏格兰护国者(Guardian of Scotland),最终在福尔柯克之战战败,后被英格兰军队俘虏,最终被爱德华一世以叛国罪处死。(译注)
[27]斯特灵(Stirling),苏格兰中部城市,中央区首府,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而被称为“高地之门”(Gate of the Highlands)。斯特灵桥战役(Battle of Stirling Bridge)发生于1297年9月11日,以英格兰大败为告终,同时这场战役也是一个在特定情况下步兵也可以挫败骑兵的实例。(译注)
[28]福尔柯克(Falkirk),位于苏格兰低地中部,位于爱丁堡和格拉斯哥之间。福尔柯克战役(Battle of Falkirk)发生于1298年7月22日,英格兰军队由爱德华一世带领,苏格兰军队则有威廉·华莱士带领。最终英格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后不久,华莱士便自动放弃了苏格兰护国者的职位。(译注)
[29]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the Bruce,1274-1329),苏格兰独立战争中的领袖,曾参与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卒于1305年)反抗爱德华一世的叛乱,于1306起成为苏格兰国王。(译注)
[30]约翰·科明(John Comyn,卒于1306年),也称约翰·科明三世,曾于1296至1306年间任苏格兰护国者,最终被罗伯特·布鲁斯刺死。(译注)
[31]约翰·西格雷夫爵士(Sir John Segrave,1256-1325),第一次苏格兰战争的英格兰指挥官,指挥了罗斯林之战和哈普瑞之战。他也参与了华莱士的行刑,并在分尸之后将他的尸首带到苏格兰。(译注)
[32]罗斯林(Roslin),位于爱丁堡西侧7英里处,因罗斯林教堂而闻名,并与圣殿骑士和圣杯传说结合在一起。罗斯林之战(Battle of Roslin)发生于1303年2月24日,以苏格兰胜利为告终。(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