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盈利模式:魏朱商业模式理论延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二 打开企业边界后如何去盈利

林桂平、魏炜和朱武祥写的这本书一如魏朱商业模式团队的其他著作,在平静叙事中,设立出你所在的各种交易情境,带给你惊雷般的颠覆性启示。

此书是魏朱商业模式研究团队运用其理论范式在盈利模式设计的一个应用。其颠覆性仍然在其有关商业模式的理论范式上。“魏朱商业模式理论”是要让企业打开边界,呈现、分析并设计“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将公司逐步嵌入社会。这种打开企业边界的交易结构视角和思维,在当今信息时代更有其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工业时代的企业独立于社会,企业与社会有着严格的边界,因此企业盈利的核心是定价。企业边界越清楚,成本核算精确度就越高,价格因而成为相互交易和内部盈利的核心。

当今信息时代,企业系统已经逐步从与社会独立的体系变为嵌入社会的一个有机体。企业成为人、财、物信息交换大网络中的一个有机节点,已经无法再利用原有的简单盈利模式设计(只关注价格上的“定量”)来获取收益。

企业如何从传统工业时代下的“社会绝缘体”转变为信息时代下融入社会网络的有机体,这就需要企业家引入利益相关者视角、交易结构视角打开企业边界,意识到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跨界共生的关系,意识到企业边界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因而,尽管“成本—收入”语境未变,但已绝不是简单的计算,而是本书绪论中鲜明提出的“四定”,即定向、定性、定量和定时,这是为有机体打造的“行气”图。打开企业边界,引入新的利益相关者,就可以画出从PM0 PM即profit model,盈利模式。,即传统盈利模式转变到PM2、PM5、PM11等创新盈利模式或其组合的设计路径。

传统盈利模式的讨论很多,定价理论是经济和商业理论的核心。《利润模式》(Profit Patterns)、《发现利润区》(Profit Zone)等都是非常好的论著。

《利润模式》已经触及到了世界的改变,以“掌握模式”开篇,但由于限于传统的企业边界和分工体系,因此在传统的制造、价值链、客户、渠道、产品、知识、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没有能打开企业的边界,因而其盈利模式研究依然只能在企业边界清晰的运营体系中运转,是盈利模式技术性改善而不是变革。

《发现利润区》则从战略性企业设计出发,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出利润和利润保护等策略,但始终逃脱不了“生产者—客户”这两个相对独立体的传统分析范式。

传统企业都奢谈以客户为中心的定价,但面对互联网时代突然出现的免费模式,所有基于既定企业边界设计出来的利润模式全部崩溃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企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工业时代中的企业思维造就的战略、盈利模式在新的信息时代都已经或将要走到尽头。因此,企业家必须理解现代企业的本质,理解“魏朱商业模式理论”的核心思维,这样,你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跟进这一新的盈利模式思维,看懂这本书。

理解现代企业的钥匙仍在“魏朱商业模式理论”的根本上,即研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政府甚至竞争对手等,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每个利益相关者由于其资源能力不同、与企业交易的活动不同、其利益诉求不同,有可能呈现多个侧面的角色,这都可能成为设计盈利模式的分析新原点。

传统工业时代下,你给客户提供了商品或服务,收取酬劳,这是一个孤立的交易。可是如果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看,就存在打开边界、重新设计的可能性。比如,激发大量的客户与你互动,使你获得产品设计的灵感。盈利模式可以设计成让客户能从设计意见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回报。同时,为你产品设计添砖加瓦的客户会因他的创新思想体现在产品中而自豪地为你推广。如此一来,一个简单的交易客户可能已经成为三个角色,即客户、设计者、推销员。客户的角色已经转变,他嵌入到你的企业中。你的企业系统也可能变成一个新平台,嵌入在你的利益相关者的网络中。

企业边界打开后,要素间相互嵌入,盘根错节,繁荣共生,盈利模式必然向着各类分成、拍卖、顾客定价等模式转变。本书第1章就展现了“收支来源之利益相关者”,第2章分析如何通过资源能力引导设计盈利模式,而后认真地分析了各类合作分成定价、顾客定价、拍卖定价、组合计价等多种盈利模式,让利益相关者持续互动,将盈利、激励、体验相容自洽。

世界进入了一个结构调整和商业模式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在传统工业化大规模制造模式中,中国的企业只能学习、模仿,尚没有形成自己的商业理论。进入信息社会,特别是全球经济大转型的时期,企业实际上面对着同样的转型机遇和挑战。在欣慰地看到很多中国企业积极实践商业模式创新并卓有成效的同时,让我们更欣喜的是,在此过程中,中国已经生长出了自己的商业理论——“魏朱商业模式理论”。这是一套具备归一理论内核、丰富实践方法论并还在不断进化的完整理论体系。这一方面归功于魏朱商业模式研究团队多年专注的持续耕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整体结构化哲学观的传统。

我期待,更多的企业家、学者能通过本书的阅读听到时代变革的“惊雷”。

张平 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经济研究》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