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博尔赫斯教授:二十五堂文学课(博尔赫斯全集)
更新时间:2023-08-09 15:49:14
最新章节:索引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我在大学里教了整整四十个学期的英国文学,不仅如此,我还试图传达我对英国文学的爱。”《博尔赫斯教授:二十五堂文学课》汇集了博尔赫斯于1966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和文学学院教授英国文学课的完整内容。在这二十五堂课里,博尔赫斯带我们进行了一次真正的英国文学之旅,整个旅程始终贴近他自己的阅读和作品本身。旅行在时间的迷雾中启程,以盎格鲁人、朱特人和撒克逊人抵达英格兰开始,继续至塞缪尔·约翰生的作品;徘徊至麦克弗森、浪漫主义诗人和维多利亚时代;呈现拉斐尔前派成员的生活和作品全景;结束于十九世纪的萨摩亚——博尔赫斯最爱的作家之一——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将这些讲课内容串连在一起的是地道的文学享受,是博尔赫斯对待每部作品的深情,以及他想分享自己对所学习的每位作者和年代的热情的愿望。
品牌:上海译文
译者:冯洁音
上架时间:2023-07-01 00:00:0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上海译文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世情小说的人物形象与性别话语嬗变研究
本书对明清时期代表性世情小说中的男女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性别话语的嬗变。本书的研究特色与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其一,系统梳理世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发现其中都有叛逆色彩较强的女性,她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对传统女性话语的冲击,但传统色彩较浓的女性形象并没有完全退席,显示了传统女性观的韧性。其二,比一般相关著作更多地研究了世情小说中男性话语的存在,特别关注其中对理想男性的探讨。这既深化了文学19.9万字 - 会员
艾丽丝·沃克的混杂性书写研究
本书依据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探讨美国小说家艾丽丝·沃克如何在小说中结合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现代西方写作技巧与理念,凸显文本在叙事、神话、宗教信仰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混杂性,建构独特的美国黑人一印第安文学范式,展现他们在白人文化压迫下建构自己混杂身份所采取的创作策略和民族意识,质疑主流群体所界定的简单化的种族身份。从混杂性的视角对沃克的作品进行解析,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沃克的文学创作特文学20.1万字 - 会员
民俗学语境下缅甸缅族民间叙事文学研究
本书是笔者十余年来对缅甸缅族民间叙事文学持续思考、积累的结果。笔者于2008—2018年期间三次赴缅甸开展田野调查,书中的民间叙事文学作品均来源于此。笔者在采录这些民间叙事文学作品时,不仅记录了相关作品的内容,而且还记录了整个演述过程及相关语境,以期忠实地再现当地民众的民俗生活和心灵世界。在分析过程中,坚持以民俗学语境理论为研究视角,旨在揭示缅族民间叙事文学的文化意蕴、社会内容和历史根源,力图多维文学19.2万字 - 会员
波斯文学简史
地处西亚的伊朗,古称波斯,其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博大精深。流传至今的波斯经文典籍内涵丰富,异彩纷呈,在弘扬民族自强精神的同时,彰显道德与智慧,历来为世人所瞩目。不言而喻,古代“丝绸之路”曾在相隔万里的中华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谱写了两个伟大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长期友好往来的历史篇章。文学37.4万字 - 会员
文化视阈下中国现代小城小说研究
反映小城人生的小城小说是不同地域的具体小城之文学呈现,也是中华民族生活与文化的生动记录。作者认为,中国现代小城小说是由系列短篇结构而成的散文体小说,这些小说组合成了“中国的日夜”。每一地域的小城小说,通过对该地域的定点透视,在表现种种生活场景及价值意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该地域及其民众的整体俯瞰与理性剖析。从生态学、人类学的视角回望、检视各地小城小说,我们会发现中国人威蕤丛生的生命景观。小说中的各种物文学31.7万字 - 会员
唐宋城市转型与文学变革关系研究
城市作为人类的大型聚落在唐宋时期发生了重大变革,城市功能、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文化和文学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逐渐引领文学走向世俗化和大众化,从而引发了文学在题材、风格、体裁等多层面的变革;同时,文学也在能动地塑造着城市的形象与文化个性。在城市与文学双重建构的互动关系中,唐宋文人敏锐地把握住城市社会变革动向并以文学形象的方式来映现城市转型的影文学23万字 - 会员
宋代家书研究
本书以宋代家书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自战国到宋代的家书发展历史。在全面整理宋代家书文献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分类并概括其整体面貌。通过家书探讨宋代士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深入发掘宋代政治经济等重大事件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以及士人由此产生的应对策略。家书中的教育思想和治家理念是宋代家书的精华所在,也是家学、家教、家风的突出体现,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同时,家书还是宋代士人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通文学20.3万字 - 会员
岭东的叙事与抒情:新世纪粤东文学观察
本书以新世纪以来粵东地区的小说和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既有对区域性现象的整体论述,又有对陈继平、林渊液、陈崇正、林培源、吴纯、陈润庭等小说家和游子衿、黄昏、阮雪芳、陆燕姜、辛倩儿等诗人的个案分析。微观见证近年粤东叙事和抒情两个领域的精神潮汐。文学22.9万字 - 会员
孙星衍文献学研究
孙星衍是清代乾嘉时期知名学者、文献学家,在文献收藏、文献编撰、文献校勘、文献出版等方面成就斐然。本书对孙星衍在文献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对他的著述思想、编撰特点、校勘理论、刻书风格、“善本观”等做了具体分析,冀以启迪世人,鼓舞世人。文学5.4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民国侦探小说史论:1912—1949(全二册)
本书以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侦探小说翻译及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当时报纸杂志刊载及单行本出版的侦探小说作品为立论基础,以民国时期的侦探小说发展史为研究重心,兼及对于晚清、民国侦探小说的都市起源、公案传统、域外译介、代表性作家作品、形式特征(含叙事模式)及思想价值等方面的考察。一方面努力梳理出民国侦探小说的类型演变轨迹与文学史发展框架,即为“史”的描述;另一方面尝试在其中提炼出民国侦探小文学理论69.2万字 - 会员
梵语诗学论著汇编(增订本):全二卷
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屆、希腊和印度各自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诗学,成为世界文学理论的三大源头。印度梵语诗学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资源十分丰富。本书汇集了十种梵语诗学名著,其中包括梵语戏剧学著作《舞论》、《十色》和《舞论注》/梵语诗学著作《诗庄严论》、《诗镜》、《韵光》、《诗探》、《曲语生命论》、《诗光》和《文镜》,均为了解和研究印度古代诗学的必读经典。文学理论73.2万字 - 会员
法国新世纪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概览(2001—2005)
本书以2001一2005年为界,对这一时期法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情况做了细致的整理,全景式地展示了法国的中国文学研究样貌。具体包括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本目录,以及中国文学研究的专著目录、博士学位论文目录、期刊论文目录,同时精选翻译了数篇期刊论文,对重要的专著和博士学位论文还进行了摘要编译。此外,本书收集了这一时期法国召开的中国文学研讨会的简要资料,整理了从事或涉及中国文学研究的机构信息以文学理论9.5万字 - 会员
“西方”如何作为方法:西方文论反思与中国当代文论研究
当代西方文论有效性辨识问题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集中讨论的问题,也是影响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展与理论建构的重要问题。该著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对西方文论话语反思与中国当代文论若干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当代化研究的问题、当代西方文论反思研究的知识论路径与方法论立场问题、文论“失语症”与当代中国文论的价值重估、原创推动问题、中国当代文论中的后现代主义话语批判问题、“中国文学理论22.3万字 - 会员
鲍·艾亨鲍姆文艺思想研究
鲍·艾亨鲍姆是20世纪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书从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历史语境出发,既从共时角度横向比较艾亨鲍姆与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形式论学者的共性和差异,探究其对形式论诗学的独特贡献,又从历时角度纵向梳理艾亨鲍姆在不同时期阐发的文艺理论,探寻其晚期实现超越形式论诗学的内在逻辑。本书不仅指出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并不标榜所谓的“唯形式论”,而且评析了艾亨鲍姆文艺思想对当代文论的影响。文学理论18.2万字 - 会员
人文新视野(第20辑)
本书为《人文新视野》第20辑,主要包括法国文学研究、诗学研究、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三个栏目。其中包含文学艺术领域内对当下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争议问题的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和文化解读以及国内的译介接受,还有论文探究了“问题学”哲学问题等,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均处于文艺理论研究的前沿。文学理论16万字